10位知名校友重聚广美,热议艺术类教育和人工智能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艺术类教育怎么教?要“规范”还是要“放手”?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也能作画”?……11月19日,广州美术学院在大学城校区举办校友分享会,10位美术和设计领域的知名校友重聚母校,与在校师生分享他们的求学经历和艺术探索的感悟,提及了“艺二代”、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人工智能等当下热门话题。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年轻不必“按部就班”

“我不想学纯绘画或纯设计,所以选择了装饰艺术这个新专业,想看看是否更多元和包容。”回忆起当初入读广美,2001届毕业生曹斐说,自己在上学期间并没有“按部就班”,反而做了很多大胆尝试。

曹斐出生于艺术家庭,父亲是广美雕塑系教授曹崇恩、母亲是广美附中教授廖慧兰,其姐姐曹小耘、曹丹也毕业于广美。

“艺二代”的成长环境往往更加得天独厚,艺术启蒙和滋养条件充沛。曹斐却说:“虽然父母都是学校的老师,但他们并没有怎么专门地‘教’我,更多是言传身教,给予我自由发展的空间。”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让同届师生印象深刻的是曹斐的毕业论文《未来的装饰艺术》,提出了以流动的数字影像作为未来装饰艺术发展的设想。

这在当年算是天马行空,在校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师觉得‘没话说’,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不是未来,所以没有反驳我的想法。”曹斐笑着说。

如今,在商场店铺、大街小巷,流动的数字影像早已不再稀奇。曹斐说,正因老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包容,才让她在创作中触摸和发掘到更多关于未来的可能性。

毕业后,曹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纯艺术的道路”——当代艺术,这意味着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她更享受探索的过程。

彼时起,曹斐的作品以影像多媒体装置为主,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捕捉和记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变化。如今,她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并成为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

我上大学的时候也经常‘我行我素’,还好学校比较包容,这对我日后的发展选择、我的事业和风格都影响很大。”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刘洋1983年考入广美,如今也成为了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看刘洋的履历,众多“第一”让不少人惊叹:

是第一个在国家级服装设计大赛一次获奖最多的人,举办中国第一台大型男装发布会,是第一个作为主角站上国际T台的中国设计师,举办中国第一个大型儿童时装发布会,在第一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名列榜首,中国99式警服的设计者……

刘洋是中国最早跨界于影视、广告、空间艺术设计的设计师,并在男装、女装、晚装、童装、职业装等多个领域开创先河,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师的成长。

“作为一个从事艺术或设计的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审美,也许很稚嫩,但个性很重要。”刘洋说,年轻人不必按部就班或跟随大潮,他自己也经历了无数次被质疑和否定,但他坚定自我、敢想敢做,在发展个性中不断探索、收获启发。

艺术类教育应鼓励个体个性

“艺术‘并不好教’。”分享会现场,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十分感慨,很多艺术家获得大成长、大发展,往往受益于上学期间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教师的“放手”。

那么,教育在这其中如何发挥作用?

1995届广美油画系毕业生段建宇,现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她看来,如今普遍模式化、体系化的教育为学生搭建了打牢学习基础、汲取应用知识的平台,但仍要留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的独特潜力,要支持学生发展个性。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在广美上学期间,尽管老师会教授“规范的绘画方法”,但段建宇并“不听”,她“不喜欢按照固定方法去画画”,而是反复探索适合自己的绘画手法。

幸运的是,老师从不干涉段建宇,还在她大三年级举办个人展时,亲自为她设计封面,并到展览现场鼓励她。

绝不能为了省事而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段建宇说,个性是一种珍贵品质,教育应因材施教,多发掘每个学生身上不一样的特点,然后鼓励学生去探索,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内心有追求的人。

鼓励个性发展,才能唤醒独特才智,不断碰撞和产生新的火花,推动艺术多元化发展。

对此,雕塑家、1985届广美毕业生王度感触很深:“对于有追求、有想法的年轻艺术家来说,他们一直在探索艺术到底要怎么做,尽管起初没有很明确的方向,但仍会在各种艺术新潮中进行自我启蒙。”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毕业后,王度曾主动发起“南方艺术家沙龙”,为有志于从事艺术事业、热爱艺术的人搭建交流和研讨平台,同时不断推动美术教育系统之外的高校加入,促成多学科相互交叉,为多元化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只是“增强智能”

如何做好当下的艺术类教育,是分享会上的热点话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美就率先开启了中国内地的现代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以校办企业集美设计工程公司为产学研平台,推动各学科专业内联外引,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广东美术馆室内设计、人民大会堂广东厅、2005年日本世博会中国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和山西馆、2010年广州亚运会视觉设计……近40年来,广美承担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创作设计项目超过600项,为国家和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众多支撑。

1973年毕业于广美国画系进修班的林学明,正是集美的主要创办人之一。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1982年到广美任教后,我一直在观察社会上涌现的新现象,尤其是北京香山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出现,对我的震撼特别大。”林学明说,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为设计教育改革寻找到具有现代生活意义的突破口。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在跟多位前辈、同事交流后,林学明决定“闯一闯、试一试”,才有了集美这家全国高校中的首个艺术设计机构。

此后,林学明带领集美组设计团队先后完成了广州长隆酒店、东莞御景湾索菲特酒店、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项目,其中东莞银城酒店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和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我觉得年轻学者和学生一定要思维活跃,敢想敢做,集美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和成长出来的。”林学明说。

分享会现场,有前来听讲的校友提问:如今的时代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ChatGPT“横空出世”,人工智能也能作画,艺术设计能怎样应对挑战?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设计学理论家、设计教育家王受之早年在广美协助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工业设计专业。他认为,人工智能作画是基于大量的云计算,参考了各种风格和已有经验进行的,是总结而不是创造。因此,只要保持个人特色,同时不断提升“手头功夫”,就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更准确地说,人工智能不是‘人工智能’,而应该是‘增强智能’,机器人的技能都是跟人学的。”王受之说。

【采写】南方+记者 姚昱旸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编辑 钟烜新 李杰伦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