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重阳水口龙舟调》成功入选韶关市级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方+ 记者

近日,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武江区重阳镇传统音乐《重阳水口龙舟调》非遗项目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口龙舟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水口村航拍图。

据了解,水口村位于重阳镇东北部,坐落于重阳河与武江河交汇处,三面临水,河面宽阔,故得名为“水口村”,因境域临江武水,水路交通发达,自古此地就有唱龙舟调、划龙舟习俗。水口村于明末清初时期建村,村落依武水南岸而建,碧绿的武江水为村民提供了“唱龙舟调、扒龙船”的自然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水口村也顺势而为斩获了韶关市“龙舟之乡”和“龙舟冠军村”美誉,因此,龙舟调也随着扒龙船习俗的兴盛而得到村民的喜爱,以老带少进行传唱。

水口村龙舟队员激情四溢划龙舟。

水口龙舟文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到端午时节,外出务工、经商的水口人会克服各种困难,赶回家乡参加龙舟活动和龙舟比赛。“我们从小看着老一代人划龙舟长大,对水口龙舟有一种很深的热爱和情感,划龙舟是我们村民的精神寄托,作为本地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目的就是希望能把我们这项传统龙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外务工的水口村村民张海珍,每逢端午节前便提前向公司请假返回家乡,牵头组织动员村内年轻小伙积极参赛,只为传播家乡龙舟文化,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节日的活动,更是承载着浓浓乡愁的情感纽带。

龙舟调五代传承,歌颂家乡美

水口村美名在外的龙舟调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据《重修曲江县志·岁时民俗往篇》记载:“五月端午,饷角沗,饮蒲酒,簪艾叶,系朱符,仍于武江竞渡”,这种生活情景记录了当时曲江一方的水口村唱龙舟调,划龙舟习俗代代相传。

龙舟展览馆龙舟调展播区。

重阳水口龙舟调缘起于唐宋时期生活在武江“疍民”的行船调,后来疍民上岸从事农耕,与迁徙重阳的客家人杂居一处,唱龙舟调,划龙舟比赛由此而盛,至清中、晚时期,每年农历五月端午前后,本地唱龙舟调和各种划龙舟比赛盛行,尤以武水南岸水口村最盛。重阳水口龙舟调明末清初流传至今近400年历史,如今年年有竞渡和百姓共唱龙舟调活动,现已有了第五代传承人。

一曲龙舟调,悠悠故乡情。龙舟调主要在端午节由划船队员集体咏唱,平时也可单人或多人学唱,龙船调歌颂家乡秀山丽水、人文景观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声表达了人们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操和热爱美好家园的情怀,形成了重阳独特的龙舟民俗文化。水口龙舟调旋律婉转平和、柔美动听,没有高腔高调、节奏短巧,容易上口,通俗易懂。歌词除了传统的吉祥说词以外,更多的是现编现唱,不固定唱词,即兴创作,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偶句必须押韵,很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龙舟调第四代传承人——欧军强。

“我幼时便听村中老人唱龙舟调,听着听着就学会了很多龙舟调唱词,我们到河对岸的黎市镇沙尾村走亲戚时唱龙舟调,下河划龙舟也唱,看见什么唱什么。”龙舟调第四代传承人欧军强表示。在划龙舟的比赛过程中,队员们在调子中套上激励斗志的歌词,末尾众人即兴帮腔:“嗬火,嗬哟嘿!”,唱出了激越铿锵的号子声,更唱出了“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奋勇争先”重阳水口龙舟精神。

多部门传承保护,打造本地文旅新品牌

据武江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了挖掘和保护发展重阳镇传统文化,在武江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重阳镇、区文旅体局、区文化馆、水口村、大夫前村形成合力,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与研讨会,由专人收集整理相关史志资料,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充分挖掘非遗项目,整理申报资料,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截至目前,武江区传统舞蹈《重阳舞逗牛》已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重阳水口龙舟调》成功入选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口村龙舟展览馆。

此外,重阳镇会同武江区住建局还精心打造了龙舟展览馆,将前期收集的资料与研究成果,进行文字、图片、视频、实物展播,邀请武江区委宣传部拍摄和推广,借助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提升重阳水口知名度与影响力。加强与高校、社会科研机构合作,挖掘龙舟文化内涵,以及传统音乐特性,丰富龙舟调文化内容,并将相关研究内容整合到《粤北龙舟歌研究》一书中出版成册。利用近郊区位与自然地理优势,以传统龙舟文化为核心,开发传统龙舟文化旅游线路,助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将龙舟文化、龙舟调打造为武江本土文化旅游新品牌。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肖璐

编辑 杨韬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