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请指教!》第二季
历经千百年沉淀,惠州非遗种类繁多,生生不息,是惠州人民用勤劳、智慧所造就的文化瑰宝,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形成了独属于惠州的文化内涵。《师傅,请指教!》第二季联动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高光打向惠州非遗中的“事与人”,走近那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古老智慧,听听惠州非遗传承人一瞬一生的故事,把镌刻着历史记忆的非遗手艺重拾,让非遗“活”起来,让坚守手艺的灵魂永不孤独。
泥土,
是大自然的恩赐,
是滋养万物的根基,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
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更是赋予了泥土神奇的色彩。
巧手慧心的民间匠人
更是把泥土演绎成了丰富多彩的泥塑艺术,
泥土与生俱来的原始魅力,
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
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发展,
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如今,
泥塑技艺依然折射出
先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01
遇见泥塑 品味民间艺术
泥塑属于我国民间早期的手工艺术,至今广泛流传于民间,而且不失民族特色,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泥塑主要是对泥土进行加工,使其“活起来”,展现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或素或彩,形象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它凭借着原始的艺术性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对泥土进行加工,展现出泥塑的艺术性。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泥塑艺术已经很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兵马俑,其将泥人、泥马塑造得活灵活现,极为形象。到了唐代,大部分的塑像都运用泥塑来进行创作,人物形象不一,但都栩栩如生,体现了泥塑手工艺者的高超水准。
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惠州民间泥塑主要有建国前流传的神像雕塑、彩塑玩具以及用槁末香胶做成的绸衣公仔人物塑像。清末民初,惠州泥塑艺人有东门街的钟明、半径公仔禅、更楼下“何二兴”公仔店的何亚答夫妇。惠州彩泥塑玩具主要有泥响哨、“的答”公仔、泥狮子、泥老鼠等,具有观赏与游戏的功能,可吹可玩,深得小孩喜爱。
02
小泥巴捏出大艺术
在庄敏看来,父亲是她的第一位导师。儿时父亲带她去惠州的寺庙看泥塑雕像,随处可见的雕龙画凤的建筑和装饰让她记忆深刻。那时,父亲就告诉她,他们家族里出了不少艺术人物,其中代表人物庄稼在1988年被评为中国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为她后来爱上艺术“种下了根”,并下定决心传承泥塑技艺。
庄敏回忆道,多年前,自己开设的画室里有一位准备参加艺术高考的学生,在画人物鼻子的时候遇到困难,自己正好在捏泥,于是让他也用泥巴捏一个鼻子,这位高考生捏了之后,画鼻子很是像样,这让庄敏意识到,先捏再画,能起到很好调动积极性的效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泥塑进入了庄敏画室的课堂,也成了庄敏教授学生的一大“绝活”。
“泥塑很容易上手,两岁多的孩子都能靠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东西来,获得动手的成就感。希望有更多孩子学习这门技艺,让泥塑技艺代代相传。”庄敏拿着孩子们做的各色造型可爱的卡通人物和色彩鲜艳的泥塑画说道。
三十多年来,庄敏不断革新彩塑画的材质和制作技艺,创新浮雕式泥塑画,作品形态质朴逼真、造型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散发出独特魅力,她被誉为“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热爱教学的庄敏还积极到学校、乡村开展公益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以无私的爱和专业教学能力,让更多孩子用泥土和画笔添加生命的色彩与希望。
一抔西湖泥、
一双巧手、一腔“惠心”,
便能将惠州的千变万化,
塑于手下。
如果你也想了解惠州泥塑技艺,
那么这场直播,请你一定来!
《师傅,请指教!》第二季
惠州泥塑技艺
直播时间
11月20日下午16时
特别鸣谢
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支持媒体
惠州发布、惠城发布、
惠城文旅体、惠州市惠城区文化馆
来源:东江传媒网,转载请注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