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关于“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消息引发关注。除福州外,厦门、成都、济南等地也纷纷下发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重申自主、自愿原则。
家长苦各种打卡久矣!近来尤其广受诟病的,便是“安全教育平台”的强制打卡活动。原本初衷是促进学生安全教育学习的一款在线网络教育产品,却因为层层加码的打卡要求、流于形式的考核标准,而让家长群体怨声载道。此番多地教育部门除了明确发文叫停此项打卡,而且泉州还在通知中明示“平台”学习情况“不再纳入年度全市学校安全目标责任管理考核指标扣分项目”。
安全教育应该有,而且要搞好,不论是校内组织,还是在校外以自愿的方式完成。而目前看到的相关安全教育专题内容,也试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进行设计,通过易懂的动画来传播安全知识。
可究竟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加进去越来越严格的点播率考核、打卡任务?现在的叫停当然博得了诸多喝彩,但彼时的强制打卡决策又是否需要倒查责任?比如在有的地方明确同步取消的考核内容中,就有一项名为“年度全市学校安全目标责任管理考核指标扣分项目”的内容,由此可窥,各学校此前“安全教育平台”的强制打卡机制,可能就是纯粹为了完成某个前置的考核项目。而在这个考核扣分项目之前,是否还有其他类型、层级的行政督促与压力?
考核逼出了打卡,用打卡完成考核。学生是否真的观看了安全教育内容,是否具备了安全教育所追求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技能,可能因为难以量化考核而被干脆放弃,只剩下可以看得见的观看数据,以及摆拍的学生观看场景。
安全教育的内容再丰富、再多元,真正该看的学生没时间看,代为打卡的家长也懒得看,“用形式对抗形式”的一整套流程走完,除了徒增家长的怨言,恐怕也不剩什么切实的效果了。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强制打卡要求被叫停,并不意味着相关教育使命的终止。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环节的常规设置,还需要通过有效督导在学校内部得以实现。不能因为安全教育内容考试不考、不入中高考总分,就把安全教育内容简单地视为学校的负担。以前是通过强制打卡的方式推给家长,美其名曰“家校共育”,以后则可能将其视为学校教育的鸡肋“副课”,随意应付,这同样不可取。
更进一步说,学校的社会职能近年来被过度挖掘,各方都试图通过“学校-老师-家长”这一信息、指令传导链条,实现各种治理意图,进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非教育目标在通过学校实现。从“扫黄打非”、反诈宣传到禁烧秸秆宣传,从强制下载各类App到视频学习打卡、截图拍照留痕,而学校的实现方式,往往就是各种各样的强制打卡、家长群接龙,这么说起来,安全教育打卡还不是跑题最过分的家长负担。
不要让孩子在形式主义的各种打卡、摆拍中被教育、被塑造。取消一项强制打卡只是起点,有必要系统筛查和反思目前附加于老师、学生和家长身上的各种考核、任务和打卡项目,对其合理性、必要性和科学性进行论证,对各种名目繁多的项目来一次大扫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