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长安汽车在广州车展上正式发布长安汽车电池规划。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现场分享了长安汽车进军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产品、体系规划,并正式发布自研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
王俊在发布会上介绍,“正如品牌名称的寓意,长安汽车的电池系统,将通过与整车之间内外兼修,以扎实的内功,全面解决用户在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低温性能等方面的焦虑,带给用户‘长寿命’‘真安全’‘超高效’‘快补能’的全新体验。”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供需关系已发生快速变化,供给侧已不再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市场已经培育出一大批优质的“大三电”、“小三电”零部件企业,同时,优势企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以电池系统供应企业为例,TOP5企业占据了84%的市场份额。这些特征,也预示着中国新能源产业即将进入新阶段。
基于此,长安汽车发布全新电池规划,通过技术、产品、体系三大布局,将围绕“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持续强化新能源汽车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碳管理,以“性价重体比”(性能、价格、重量、体积最优)的综合思考,为用户创造全新价值。未来,长安汽车将持续关注以电池系统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迭代,布局打造有韧性、可持续的产业链、供应链,思考构建可预期的产业规则与秩序。
聚焦用户痛点与出行场景限制,长安汽车电池将重点突破电芯技术瓶颈,全方位守护电池全生命周期,为用户带来长寿命、真安全、高集成、快补能的使用体验。按照计划,长安汽车将推出一系列新电池产品,到2030年,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首款标准电芯即将在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的工厂投产下线。首款CTV技术也将于2024年开始量产,实现成组效率≥86%。此外,长安汽车还将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拓展,以“能源”为主线,打造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生态圈,形成能源生产、存储与利用的产业闭环,实现全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
长安将通过推进全新电解质材料开发、关键工艺开发,计划于2027年前推动重量能量密度达到350-5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50-1000Wh/L,并逐步量产应用,2030年实现全面普及。在电池隔热性能方面,长安汽车采用军工标准的新型隔热材料,隔热性能较行业水平提升30%,100%实现热抑制,使用温度比常规材料提升200℃以上,实现“真芯”不怕火炼的本质安全。此外,长安汽车还在开展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原型电芯设计,预计能量密度将突破1300-1500Wh/kg,力争在2035年实现搭载应用。
目前,长安汽车已组建先进电池研究院,拥有电池研发人员1200余人,其中包括高级专家、顶尖学术人才125人。未来,还将投入100亿元资金,到2024年电池团队研发规模达到3000人。在自研能力建设方面,长安汽车已构建起成熟完备的研发管理、产能管理、供应及营销管理体系,并持续攻坚核心技术,将重点在材料创新、系统集成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长安汽车电池品牌是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的持续进化升级,随着长安“金钟罩”的发布,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南方+记者 邵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