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头新韵:“春燕”归巢筑梦,唤醒“沉睡”老宅

广州花都发布
+订阅

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的塱头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系广州现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府古村落之一。漫步塱头村,你时常会陷入时空交错里,这里有青石青砖,有红砖红瓦,有土坯老宅也有钢筋混凝土小洋楼,恍惚在瞬间穿梭古今,触摸着历史与现实,看尽人间沧桑。

黄泽贤是塱头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出生在“旧屋区东三巷82号”,一座200多年历史的青砖古屋里。挥舞了40余年砌砖刀的黄泽贤,如今丢掉工具,换上白色衬衣,从一名泥水工变成了古村保护的宣传员。作为塱头村建设者与历史的见证人。他打开自己60余年的记忆,就像开启了时光机,塱头村看似交错的时空,瞬间有了脉络,鲜活起来,有人性的光辉,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淡淡的乡愁……

消失的围墙,幸存的牌坊

塱头村有着完整的族谱,全村男性全姓黄,现存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388座,村中有30多座祠堂书室连绵400多米。在黄泽贤的记忆里,塱头村的古建筑本应更完整,但因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很多古建筑先后消失在眼前。例如,保护古村百年的青砖围墙,高于2米,总长四五公里,如今只剩下了拱北门门楼一带不足10米长的残垣;村口处的3座古庙,一座花岗岩牌坊,见证过塱头村往昔的兴盛,已完全没了踪迹。

“那个牌坊,我见过,很高大,很漂亮。”虽然过去了60余年,73岁的村民黄焕基依旧在惋惜。现今,村口处只剩下231岁的升平人瑞牌坊,安静的竖立在木棉树下,继续诉说着古村的往事。该牌坊花岗岩结构,刻有“乾隆壬子年(1792年)季冬吉旦”,石额顶上刻“圣旨”“荣恩”,是为塱头村十二世祖、南海县学廪膳生黄祯的夫人崔氏太婆106岁时所建。

修葺的老宅,新建的小洋楼

从20岁到22岁,左手拿砖,右手持砌砖刀,黄泽贤从“小工”成长为了“大工”。改革开放的脚步也悄然走来。很快,村民的需求已不再是墙塌了重葺,屋漏雨补几片瓦这样的简单修葺。赚到第一桶金的村民们开始改善居住条件,有的推倒部分破败的院墙,有的干脆原址重建新房。随着黄泽贤等建筑工手里的砌砖刀一起一落,塱头村的红砖与红瓦逐渐多了起来

1990年前后,红砖外墙又被贴上了色彩斑斓的瓷砖,二三层的小洋楼也陆续拔地而起。黄泽贤也在“为村里增砖添瓦”的进程中,迎来了人生高光:15年里先后盖起了2座小楼,娶了妻子,养育一儿一女,退休前抱上了外孙。

走在古村中,黄泽贤几乎能讲出每一座老宅的历史,能一眼分辨出红砖是哪个时期的,更能讲述出村里那些红砖房、瓷砖房以及小洋楼的建设过程。黄泽贤表示,因古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增人口用地、居住环境改善等需求,也不利于村民“房顶晒稻谷”,为此,村民们陆续在古村外申请宅基地,而当地政府从“古村保护”的角度出发,顺势作了新村规划。

于是,村民们开开心心在新村建了新房,而古村也得到了保护,做到了发展与保护两不误。如今黄泽贤带游客游览古村,走到老宅旁的瓷砖小楼、祠堂旁的现代建筑时,在讲述自己参与建设的过程时,他会显得特别自豪。

“拯救老屋”,最大限度保留原貌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们陆续搬到新村,塱头古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空心村”的现象,一些老屋成了危房,很多院落的野草常年长到一人多高。

2021年9月,塱头古村迎来一个新契机。广州市花都区政府与唯品会签订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乡村振兴“塱头模式”,助力古村完成活化。目前,春阳台艺文中心(以下简称“春阳台”)、古村市集与展览、高端民宿“和春住”等项目已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营,项目的全部收入用于回馈村民及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我们一直与当地政府共同探索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古村活化利用好。”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设计总监李莎说,建设“和春住”的难度在于不能大拆大建,要把老屋修缮回原来的样子,破损的要加固,倾斜的要扶正,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肌理、颜色、格局、外观。

从“春阳台”步行到“和春住”,你会看见一棵龙眼树立于路中间。这棵树已陪伴了塱头村几代人,被村民视为风水树,不愿移走。于是,设计师特意为它更改了消防车道的设计。如今,“和春住”已正式对外营业,现有客房21间,面积从56㎡到188㎡不等,摸着百年青砖跨入房门,映入眼帘的是星级酒店标准的现代化装饰以及24小时一站式管家服务,躺在床上入梦,仿佛能穿越百年岁月。

良性改变,让古村焕发新生机

黄泽贤不懂得“保护性开发”的大道理,但他切身感受到了记忆的留存。他指着民宿餐厅“和春宴”旁、池塘边的一棵大榕树说:“这棵树是村里最大的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时候经常坐在树下钓鱼。”建设和春宴时,设计师不但没有移走树,反而将这棵古树视为景观背景,设计了大号的透明落地窗,坐在餐厅享受美食时,就能观赏到它的美。

这两年黄泽贤的心情很好。塱头乡村振兴,40岁的儿子黄智云带着知识和经验,回村参与到项目建设中。20年前,黄智云考上大学后,一直在外工作,如今带着妻子与女儿返乡,黄泽贤每天最幸福的时刻是“下午4点去幼儿园接孙女放学”。

随着春阳台、古村市集与展览等项目陆续运行,古村人流明显多了起来。塱头村陆续有了一些变化:村里的“古村美食”餐厅开始做装修,新增了一排包厢;古村入口的咖啡店,本来只有手写菜单,现在已悄然变成了小程序下单;有人新开了手打柠檬茶店,还有村民看到“和春住”民宿开业,也学着做民宿……

10月20日,塱头古村第一家肯德基开门营业,71岁的洋快餐与超过700岁的古村来了一次奇妙牵手。李莎感叹:“这些良性的改变,给古村带来了持续的生机。”塱头村,正在努力活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来源:广州日报、炭步宣

部分图来源:塱头古村文化

编辑:聪杰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