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梁思成杯”六场采风背后的侨乡建筑之魂

南方+ 记者

点击图片进入大赛官网了解更多信息

从大西南到大湾区,从“六朝古都”到著名侨都,从知名建筑学府到中国建筑之乡……过去4个月,随着“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大师讲堂”暨选手采风活动持续开展,侨都江门受到全国各地设计人的高度关注。

“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门市人民政府担任指导单位,由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委统战部、江门市自然资源局、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协办。大赛评审顾问“天团”大师云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国内知名建筑类高校专家学者担任,梁思成先生亲属倾情担任大赛顾问。4个月以来,受主办方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任飞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代表及设计机构的参赛者先后走进江门,通过“大师讲堂”和现场采风等形式进行高质量学术交流,领略侨乡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大赛已举办六场采风活动。

每一场采风都是一次双向奔赴。回顾六场采风活动,各地设计人走进侨乡感受侨乡建筑魅力的同时,推动侨乡文化更好地走出江门、走向了全国,们看到了江门以赛为媒搭建建筑行业产学研交流平台的新探索,也看到了江门以侨乡建筑之美彰显文化之魂的新尝试,更看到了江门以工匠精神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侨都江门受到全国各地设计人的高度关注。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新探索:搭建产学研对话交流合作新平台

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识,是文明发展的尺度。

今年以来,江门以举办“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为契机,创新办赛思路,丰富大赛内涵,举办大赛“大师讲堂”暨参赛选手采风活动,搭建起当地政府与全国知名高校、专家学者、设计机构交流对话的新平台,开辟政、产、学、研多方交流新通道。

回顾6场采风活动,其中两场“大师讲堂”暨采风活动尤受关注。

7月17日,“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首场“大师讲堂”在五邑大学开讲,特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任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胡斌赴江门采风,并担任“大师讲堂”主讲,分享建筑设计感悟,讲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故事,吸引相关单位代表、行业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代表等参加。

“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大师讲堂”。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一周后,“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大师讲堂(第二期)在江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仲德崑,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建筑学院教授、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委员会主席叶红到访江门,并做客“大师讲堂”,聚焦历史文化遗存活化与乡村振兴两大主题继续开讲。

知名专家学者赴江门“传经送宝”,为侨乡进一步做好城市建设、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带来新的思想、提供新的支持、注入新的动力,受到各方关注和点赞。

广东南粤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工欧阳仑说,“大师讲堂”不仅开阔了本地从业者的视野,对江门建筑文化起到了推广作用,同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建筑从业者可以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前沿的建筑理念和知识,利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大师讲堂”火热开讲,各地参赛选手也纷纷赴江门采风。

7月中旬到11月中旬,江门连续举行6场“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参赛选手采风活动,邀请各地参赛选手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等采风组赴江门实地调研,直观、深入地了解江门历史人文风貌、地域特征、建筑元素和建造工艺,提升参赛作品质量。

各地参赛选手到江门实地采风。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从高校师生到设计机构再到建筑企业,采风活动为选手们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参赛选手、珠海市梵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亮说,自己从事设计工作多年,参加此次采风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江门的认识,还有机会向建筑设计同仁交流学习,参赛更有信心。

可以说,采风活动也是一次“请进来、走出去”的探索,邀请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设计机构从业者走进侨乡实地采风,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侨乡建筑的魅力,同时推动侨乡文化更好地走出江门、走向了全国。

新尝试:以历史建筑之形显侨乡文化之魂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艺术和历史是建筑的精髓。一座城市的建筑,往往蕴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第一次来江门感到非常兴奋,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度让人惊叹。”采风过程中,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胡斌被侨乡建筑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他表示,江门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城市,一座座老建筑容光焕发,无声地诉说着侨乡光辉灿烂的历史。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都,也是著名的建筑之乡,中西文化在这里不断碰撞交融,构建起江门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底蕴,孕育了碉楼、骑楼等独具特色的侨乡建筑,其中,“开平碉楼与村落”更是广东省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江门历来十分重视对建筑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例证之一。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作为江门城区发源地,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江门由商埠街到现代化城市600多年的发展历程,传统建筑群规模之大、分布之集中,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罕见。2015年起,江门先后出台《江门市长堤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形成《江门长堤历史街区》普查成果,让历史建筑有了“身份证”。

不光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一直以来,江门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努力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聚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传统风貌区以及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严格划定历史城区、各类文化遗存的保护界限,整体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江门在全市开展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和测绘建档工作,根据历史建筑历史价值、使用功能等,制定分类保护技术规范,确定了保护和修缮要求。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目前,江门市公布认定了3批次共269处历史建筑,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新会区学宫历史文化街区和大新路—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台山市台城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和台城西宁市历史文化街区等5处街区获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称号。

每一座古建筑,都见证着一段凝固的记忆,记载着一段历史文化。借助“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江门把城市宣传出去、展示出去的同时,以建筑之形,显文化之魂 ,积极追求文脉传承、文化延续,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新气象:匠心谋划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的职责就是造物,精湛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工匠精神是指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品质。

通过一场场采风,江门不仅向外界展示出侨都工匠们的精湛建筑工艺,也让人们看到了秉承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侨乡建筑产业。

作为著名建筑之乡,侨乡独具特色的建筑离不开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努力,他们的工匠精神也一直滋养着侨乡建筑业。其中,以开平为代表的江门建筑企业,秉持侨乡工匠精神,以安全、优质、高效的口碑享誉省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开平建筑产业快速崛起,成为侨乡知名的产业品牌之一。据统计,1979年后,开平市共有16个公社和村镇成立了建筑队。此后,开平市第二到第八建筑工程公司相继成立,开平建筑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鼎盛期。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30年来,开平的建筑企业获得的省级以上奖项近270项,出自开平建筑公司之手的作品曾6次获得中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

2018年12月18日,开平市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成为江门首个、广东省第3个“中国建筑之乡”。这是开平建筑产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侨乡增添了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江门建筑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近年来,江门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心谋划推动建筑业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出台《江门市建筑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行动方案》《促进江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做优做强建筑业。2022年全市建筑产业总产值增速排全省第3。

今年,江门着力增强建筑业综合实力,做大江门建筑业朋友圈、增强行业竞争力,奋力推动建筑业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立足于此,住建部门持续健全产业培育机制,支持市内企业承接工业、房地产和交通、水利工程,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强化金融支持,加快授信落地,构建“建筑业+金融”产融结合新模式,为建筑业加快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如“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的主题——传承、保护、发展,江门正在建筑文化保护传承和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出一条独具侨乡特色的新路径。

南方+记者 任龙

◎延伸阅读

一等奖3.8万元!“梁思成杯”大赛奖项诚意满满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