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立足三个“更加”,城与才“相融相促”

南方+ 记者

“要讲创业,这里绝对是最抢手的地方,除了高铁直达香港,还有非常完善的创业辅导。”站在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下称“北站双创中心”)12楼窗前,凝望着百米开外的深圳北站,深圳市物研创科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行政总裁翁树泓目光灼灼,“可以说,没有深圳北站,就没有现在的我们”。

“无论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成果转化,人才是关键,目前高研院有专兼职队伍220多人,人才聚集效应鲜明。龙华区对人才的重视及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对于人才也好、企业也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高晶有感而发。

“不仅仅是帮助职场新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它建立起了政府的存在感、青年人才的自我认同,以及帮助青年人才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软着陆’”,谈到龙华区“龙舞华章”人才计划政策体系对于优秀青年人才的扶持,汇川技术公司机器人产品线总监陈贵顺坦言,该项政策大大增强了青年人才对于龙华的归属感。

11月1日,在第七个“深圳人才日”,备受关注的深圳新一轮人才政策对外发布,“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三个“更加”凸显了深圳人才政策的“迭代升级”。

而翁树泓、高晶与陈贵顺,三位扎根于深圳龙华的奋斗者,尽管经历与体悟各有不同,但将其叠加融合,渲染出的,正是一幅三个“更加”在龙华热气蒸腾的壮丽画卷:

更加积极,龙华区积极主动建立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将深圳北站打造成为各路英才来深创新创业第一站,让更多像翁树泓这样的“千里马”在龙华创新创业、竞相奔腾。

更加开放,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下称“高研院”)的人才集聚优势,龙华正在探索一条以人才招引人才、培育新锐企业、聚集产业创新资源的开放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更加有效,龙华区升级“龙舞华章”人才计划政策体系,在人才认定、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地有声,人才吸附力持续增强。

引才育才更为开放,人才发展环境对人才更加友好,人才对于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更强……由此催生的是龙华区更具有韧性、更加可持续的人才生态,演绎出更多城与才双向奔赴、相融相促的佳话。

2022年12月,深圳推出人才宣传视频《下一站,深圳》,视频开场,一列子弹头高铁疾驰而出,“深圳北站”恢宏闪现,成为“下一站,深圳”的标志性符号。

而在6个月前,嗅觉敏锐的香港青年翁树泓便带着自己的创业团队,入驻了北站双创中心,主营车载移动充电设备,主打海外市场。

正是立足于人才来深“第一站”定位,龙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报告特别提出,“建立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系统优化两个‘国际人才圈’,将深圳北站打造成为人才来深‘创新创业第一站’,让更多‘千里马’在龙华创新创业、竞相奔腾”

对于五湖四海有志于融入大湾区创新创业的人才来说,深圳北站堪称上上之选。目前,深圳北站直达香港西九龙仅需15分钟,是内地连通香港最方便、最快捷的区域之一,30 分钟畅达广州、东莞、前海、河套等重点区域,4小时通达厦门、长沙、武汉等大半个中国的主要城市。

不仅如此,依托深圳北站枢纽,龙华区高标准建设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打造“人(才)、城(市)、产(业)”融合典范,着力为各路人才扎根龙华奋斗创业厚植沃土,同时大力引入创新创业资源,全力打造一流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链,以成就名副其实的湾区创新创业“第一站”。

北站双创中心正是龙华区着力打造的创新创业支持平台。中心立足港澳青年来深创新创业需求,为港澳青年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政务服务、资本链接等一站式服务。

其中,颇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针对跨境创业痛点及创业规律,积极搭建区政数局与入驻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桥梁,联合政务服务分厅“一对一”协助港澳青年办理商事登记变更业务,依托“免申即享”“无感申办”数字化智能推送服务,实现创业团队畅享“零跑腿”商事登记及变更服务,同时入驻中心港澳青年企业直接免收第一年、第二年房租、物业管理费和水电费用,并为入驻中心的港澳青年企业配租一定数量的人才住房,大大降低创业团队的创业成本。

“所有入驻公司,都享受的是区重点企业待遇。我们每个月都会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摸底,根据其发展阶段,主动将区扶持政策与公司进行匹配,适时引入政府资源,陪伴企业一起成长。”北站双创中心运营负责人陈振宇说。

每一个创业者无不渴望成为“千里马”,翁树泓也不例外。今年3月,物研创科有限公司研发的第二代产品在龙华顺利量产。而更多的港澳青年、有志于与深圳共发展与湾区同成长的创新创业人才,也正在奔赴深圳北站的路上!

与此同时,龙华区积极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争当“伯乐”,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并对引才成效显著的用人主体给予引才奖励。在2023年“深圳人才日”龙华分会场暨十大创新项目集中启动仪式上,龙华区专门颁发“引才伯乐奖”,表彰一批在引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展现了“求贤若渴”“爱才敬才”的满满诚意。

众所周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育人才的沃土,也是人才集聚的高地。

而一流的科研院所将给“一城一地”的人才生态与产业发展带来什么?龙华区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落户龙华以来,龙华区高度重视,在校区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如今,高研院已建立一支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领衔,200余人的专兼结合高水平队伍,其中入选深圳“孔雀团队”1个,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对象1人,拥有国家级人才40余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10人

随着高研院人才集聚效应的凸显,龙华区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依托高研院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丰富的人才、校友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和产业园四级业态,构建产学研合作生态圈。

去年8月13日,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产业创新园揭牌成立,首批即引进飞腾信息科技、上海飞旗网络技术等10余家合作企业入驻。同时,龙华区与高研院共同推进筹建国家级众创空间,加速成果产业化,目前已孵化深测芯检测认证公司、深圳创动长兴科技等20余家高科技公司。

不仅如此,龙华区联合高研院着力构建“2+3+6”联合培养体系,以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核心”为目标,通过“政府为引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为牵引”的“政研企”三个培养主体,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遴选培养对象、共同建设实验环境和基地、共同确立创新研究课题、共同攻克关键技术、共同形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六个共同举措”,定向培养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卓越工程师。目前已招收重点企业定制培养班(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特色硕士学员100余名。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11月12日,深圳市格致中学深思实验班揭牌,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高研院教授杨军担任荣誉班主任,通过深思实验室的科技引领,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早发现科学苗子,构建产教研协同育人新生态,探索“中学+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新路径。

由此,以高研院为支撑,充分释放科研院所人才集聚的“溢出效应”,龙华区探索出一条以人才引育人才、培育新锐企业、聚合创新资源的开放式发展新路,区域的人才密度、创新浓度持续提升,人(才)、城(市)、产(业)融合加速奔跑。

作为公司首批享受到龙华区资金扶持的优秀青年人才,深圳美团科技有限公司大湾区办胡盛兰连连称赞“真金白银的支持,温暖又及时”。

胡盛兰对于从校园踏入职场的青年的处境深有感触。“区域的选择、公司的选择、岗位的选择,都存在不少变量”,她坦言,龙华区针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扶持,精准地切中了大家的需求,既能让青年人才安居乐业,更增强了企业的人才吸引力。

这正是龙华区人才政策期望的局面。

2021年11月,龙华区全面梳理过往,一揽子出台“1+10”龙舞华章人才计划政策体系,在人才认定、评价、培养、扶持等多个领域重拳出击、大胆破冰。其中,实施重点企业(机构)优秀青年人才集聚工程(下称“优青工程”),对在辖区重点企业(机构)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人才津贴和薪酬奖励等一系列支持,备受关注。

同为优秀青年人才的陈贵顺亦高度肯定“优青工程”,他认为,对青年人才的资金扶持可谓一举双赢:于青年人才而言,扶持不仅仅意味着初入职场经济压力的纾解,更意味着来自政府层面的关注与肯定,从而有效地激发其扎根龙华、爱岗奋斗的热情;于政府而言,扶持在青年人才与龙华城区之间建立起了关联,“刷出了政府的存在感,亦增强了青年人才的归属感”。

“有效”,是胡盛兰和陈贵顺对于“优青工程”的一致评价。而这也正是龙华区龙舞华章人才计划政策体系的出发点,其所探索构建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创新价值、能力、经济贡献为导向的多维人才评价模式,是另一个有力的创新点。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与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成为这一革新的吃螃蟹者。

评价人才从看“过往的帽子”到现在看“当下的贡献”,高研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高晶高度赞扬龙华此举,充分尊重了用人主体的独立性,体现了改革创新的勇气,特别是用人主体掌握主动权后,人才评价体系动态调整的链条大大缩短,人才评价模式与人才发展、人才工作的节奏更加契合,评价的正向作用将成倍地放大。

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教师团队一起研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教师团队一起研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作为深港教育融合创新的样本,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同时兼有香港课程、内地课程与国际课程,也因此,教师人才的聘用与评价更加注重“和而不同”。

“教师队伍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观,方能融合,又要尊重个体的多样性,方能碰撞创新”,副校长马迪坦言,学校在教师聘用中既注重学历背景、教学经验、爱国爱港信念等硬性指标,也注重教师的育人理念、理想学校的愿景等软性考量,而人才评聘权的下放大大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吸引力,学校也在努力探索构建一套科学而灵活的人才评聘机制。

统而言之,正是基于这种改革创新的勇气,龙华区在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塑造、引才育才路径的突破以及人才评聘模式的革新上,不断开拓进取、闯关向前,助推人才生态向着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方向前行,持续书写人才集聚、城市发展与产业兴旺相向而行的恢宏篇章。

【撰文】吴永奎 程德坤

编辑 程德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