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院庆大会,总结学院发展成绩;举行智能媒体与公共传播学术论坛,40余位专家学者畅谈新闻传播学发展;推出校友沙龙、校友论坛、院庆晚会等活动,邀请校友返校再续师生情谊……日前,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迎来建院20周年,学院举办系列活动,回顾总结过去20年来的发展经验,谋划未来发展的举措。
建设有中大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
中大新闻传播学院创建于2003年。20年来,该学院践行“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夯实新闻传播教育的深厚学理和专业基础,重视深度媒介化社会中智能传播和媒介融合的实践创新,逐步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
目前,该学院建设了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荟萃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师资团队。作为中大加入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的支撑学科,学院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新闻与纪实摄影研究中心,并拥有2个省级基地、4个广州市基地,以及未来媒体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等实验室集群。
中大新闻传播学院20年发展进程。
“学院秉持为国家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使命,坚持包容开放的学术理念,努力推进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力图建设有中大特色、中大风范的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在日前举行的中大新闻传播学院二十周年院庆大会上,该学院院长钟智锦说道。
中大新闻传播学院二十周年院庆大会合影。
钟智锦介绍,学院围绕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现象,聚焦于媒介融合、人工智能与新闻业转型研究,凝练中国特色数字新闻学理念体系,开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研究;聚焦于深度媒介化社会中的机遇和风险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风险沟通和策略传播研究;聚焦于智能媒体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实践,进一步发展交互设计和视觉传播的前沿研究。
中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
“20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钟智锦认为,媒介在人类社会的深度嵌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了巨大冲击。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风起云涌、公共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受众阅读视听习惯的急剧变化,让新闻传播教育和科学研究面临诸多考验,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走过20载,接下来如何发展?钟智锦说,学院将继续秉持求真、务实、创新、开拓的理念,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推进教学科研国际化,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多位院长齐聚中大畅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
建院20周年之际,中大新闻传播学院还举办了第二届智能媒体与公共传播学术论坛。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大,围绕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发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等话题展开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尹韵公以《新闻教育的继往与开来》为题,进行分享。他回顾了自己与中大新闻传播学院的渊源,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概念理论如何更好适应实践发展进行阐释。在他看来,做好新时代经典理论革新,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尹韵公。
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固本与拓新?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认为,新闻传播学教育要积极创新探索并建立一套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评价体系。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同样关注智能时代的教育。她分享了智能媒体技术的应用状况,描述了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学和学习方式。“人们在与人和机器协作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批判性思维。”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原院长、特聘教授张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原院长、特聘教授李本乾,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香港浸会大学互动媒体系主任、教授钟布等学者,也分别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播研究等话题,展开探讨。
交流座谈会现场。
此外,中大新闻传播学院还举办了校友沙龙、校友论坛、院庆晚会等活动。其中,校友沙龙分设“互联网+媒体+企业+传播机构”与“政府+各类机构”两个专场,促进校友沟通和产学研交流;校友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校友,分享经验;院庆晚会通过3个篇章,回顾学院走过的20年历程,展现学院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担当作为。
院庆晚会现场。
【文字】南方+记者 汪祥波
【图片】中大新闻传播学院官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