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书店华南首店诞生记
在广东江门开平塘口镇,秋日的水稻田依然青绿,五座巨大的白色粮仓屹立于此,与附近威严肃穆的百年碉楼群,共同构成了一幅错落有致的乡村景观图。
这五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蒙古包”式的粮仓,是国内著名民营书店——先锋书店华南首店的所在地。今年11月11日,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正式启幕,预示着“先锋IP”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开启新篇,以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形态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
“书店是社会的公共粮仓,人文艺术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食粮。在这里,一颗颗粮食变成一本本书、一行行字,‘天下粮仓’是一个动人的名字和愿景。”先锋书店轮席董事长张瑞峰表示,以“天下粮仓”为名,意味着在“粮仓”到“书仓”的活化过程中,储藏与孕育的内涵始终如初。
多年来,先锋书店一直在探索乡村古旧建筑活化与利用的路径,足迹遍布徽州古村落、浙江山区、福建屏南、云南大理等地,以期将书香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这次落子塘口,先锋书店有怎样的考量?在从“粮仓”到“书仓”的活化过程中,书店如何与江门当地的人文资源产生深度链接?而作为公共文化新空间,它如何为激活乡村文旅、振兴乡村建设贡献力量?记者就此进行了观察与走访。
01
对碉楼文化的一次致敬
时间拨回5年前。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与张瑞峰来到江门开平塘口镇,碉楼群中西合璧的独特气质与传统乡村的风貌,深深将他们吸引。据悉,塘口镇拥有536座登记在册的碉楼,占开平碉楼总数的三成。
在钱小华与张瑞峰看来,碉楼、居庐等侨乡建筑的背后,蕴藏着一部部厚重而令人感佩的华侨奋斗史——这个庞大的群体远赴异域奋力拼搏,却不忘建设家乡的使命,他们源源不断地将财富寄回家中,在兴办文教、实业救国等领域奉献出巨大的力量。此外,从江门走出的梁启超、陈垣、冯如等彪炳史册的名人大家,也彰显出这一方水土的人文底色。
开平碉楼群。倩歌 摄
“在中国百余年来的变革中,华侨群体可谓是先行者。他们所承载的艰辛与荣耀,都值得我们赞叹和铭记。”张瑞峰说,在了解江门地区深厚的底蕴后,他们在此地建造书店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
不久后,他们意外地遇到了碉楼群附近的五座残破粮仓,精神为之一振。“对书店来说,它开阔明亮,是最好的选址。”钱小华说。
五座仓库的原貌。
在张瑞峰眼中,天下粮仓书店的落成,是多方合力“共创”的成果。在先锋书店表达合作意向后,政府工作人员与乡村旅游负责人甄伟照、驻扎塘口近十年的建筑师李继津,走访了先锋书店旗下的陈家铺平民书局、沙溪白族书局等门店,对其建造乡村书屋的理念十分认可。“我们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塘口拥有一家先锋书店。”开平市塘口镇党委副书记黄景林说。自此,这场粮仓活化计划拉开了序幕。
2020年,先锋书店与开平塘口镇正式签约,并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志疆、设计师赵云海等专业团队一同加入。一开始,杨志疆心里特别兴奋,在他的认知里,建筑历史上对于粮仓的改造,往往集中在工业领域,“要把还在漏水的破败粮仓改造成书店这一公共文化空间,很少有人这么干。”
不过,他很快就发现这个项目的难度并不小,这五座粮仓是彼此独立的,在储存公粮的功能退去后,粮仓成为附近居民举办活动的公共场所,积蓄了大量的集体记忆。如何使得彼此独立的空间具有整体性,在创造性的设计中不破坏集体记忆,同时又融入属于先锋书店的精神气度,便成了这次改造的难点。
经过多番考量论证,杨志疆团队的设计思路渐渐成型——五座粮仓由一条封闭的外部长廊连缀成一体,以此保证筒仓完整且空间不受干扰,拆除年久失修的三层宿舍楼后,在原址建起了咖啡馆,并在南侧加建一座棱角分明的“抽象化碉楼”——文学钟楼,这被视为对当地碉楼文化的一次致敬。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
此外,天下粮仓书店的一个设计细节让黄景林印象深刻,作为这次共建项目的工作人员和开平本地人,他惊喜地发现,建筑团队专门使用了本地的营造工艺,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水磨石材料便被大量使用,“他们十分用心地强调了一种‘在地感’。”
而在建筑内部,“在地感”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五座粮仓分别以“稻仓”“黍仓”“稷仓”“麦仓”“菽仓”来命名,共陈列诗歌类、社会科学类、文学类、生活儿童类、艺术类图书3.8万册。
以“黍仓”为例,为结合地方特色,天下粮仓店专程选配了与地方相关的岭南、五邑、碉楼、十三行、广东名人、侨批、海上丝绸之路、汉学等方面的图书,而在“广东名人”主题陈列中,梁启超、梁思成、陈寅恪、梁宗岱、司徒美堂等名人的传记及作品,刻画出这群在广东乃至世界影响颇深的名人群像。“我们重点突出了开平作为碉楼之乡、华侨之乡的特色。”天下粮仓书店店长立夏说。
书店内部空间。
02
稻田间的“梦想孵化器”
在天下粮仓书店的启动仪式上,十余位诗人、作家、建筑师、音乐人欢聚于此,与读者分享交流,勾勒出一种“复合型”公共文化新空间的理想雏形——让村民与游客与广阔的人文世界产生链接。
“这是一间美学书店,被村落、稻田、小溪、草木、动物所包围,另一侧又是烟火气弥漫的乡居生活。它的诞生,也是对土地的尊重和致意。”在诗人黄礼孩眼中,天下粮仓书店意味着一种新的乡土转向和自我寻找,有望打造为乡村建设、文旅融合的典范。“对于那些对乡村建设怀有信念感的人们来说,这家书店可以成为梦想的孵化器。”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
在黄景林看来,先锋书店不仅为塘口镇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书店旗下的文创团队还为江门设计开发了80余种文创产品,吸引了许多读者前来书店“打卡”。
据黄景林观察,先锋书店作为文化IP的吸聚效应,也在天下粮仓书店近日的销售数据上得到体现。“每天都有5万多元的流水,这是超出我们预期的。接下来我们要筹划更多的活动。”书店店长立夏表示。
当“夜经济”的霓虹灯照亮都市时,置身乡野的天下粮仓书店也将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10时,用温暖的灯光抚慰路过的行人。在此之前,粮仓所在的塘口镇旧区很少有商家夜晚营业。“我们希望通过天下粮仓店的带动,让旧区的夜晚恢复光彩。”黄景林说。
书店与咖啡店的灯光。
记者获悉,天下粮仓书店的合作期为20年,不论是先锋书店还是当地政府,都将它作为一项长远的事业。在筹备书店的5年间,张瑞峰观察到,乡村建设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乡村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周边的人文生态景观,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开幕仪式。
他期待,以天下粮仓书店作为“锚点”,为开平塘口镇聚集更多的关注度和资源,努力打造出更具有综合性和立体性的发展样本,成为广东典型的乡村振兴示范单位。
【策划】 刘炜茗 李培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戴雪晴 记者 王涵琦
【图片/视频】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