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双城非遗联动,小小传承人争当粤点“萌主”

南方+ 记者

11月18日,包道非遗系列“粤点萌主争霸赛”于深圳市光明区文化馆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广州市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包道美食(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吃食,烧卖由来已久。据资料显示,广式烧卖源于中国北方的烧麦(卖),随着广州通商口岸的开通和茶楼业的兴起,烧卖的制作技术传入广州,后根据本土的饮食习惯进行改良,形成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式烧卖”。随着岁月沉淀,广式烧卖已成为广府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烧卖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代表张志良凭借“一盅两件”“叩手礼”等知识要点,串联起广府茶楼的前世今生,以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向大家介绍广式点心的由来和特点。而后更是以现场示范、亲身传授的方式,展示广式烧卖更多不为人知的小细节。

“三肥七瘦”的馅料黄金比例调制,“水蛇腰”“灯笼脚”“顶部可见一点馅心”的外观形态,共同造就了柔韧又弹牙的完美口感。正是在于细节之处的严谨把握以及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了广式烧卖的声名鹊起与经久不衰。

听完张志良精彩的讲解,台下的小学员们纷纷跃跃欲试。在“包制萌主大比拼”环节,小学员们开始动手操作,拿皮、挑料、包制,感受一颗颗圆滚滚的烧卖诞生于自己手中的乐趣。包制结束后,所有学员将最得意的作品放入竹笼,由特邀评委巡场评分。以广式烧卖制作技艺为核心,通过赛制评分互动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广式烧卖的制作标准,零距离感受非遗手艺的温情与魅力。

烙画艺术起源于河南,后在江苏常州得到传承发展。在张守福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仅将烙画艺术传到深圳光明,还在传统烙画技艺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宣纸烙、丝绢烙等,形成了独特的光明烙画风格。

为此,活动主办方特意邀请深圳光明烙画基地的王新安来到活动现场,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烙画之美,并引导大家进行烙画体验。王新安富有亲和力地向大家介绍光明烙画的艺术历程和制作技巧,并指导亲子家庭尝试烙画创作。在王新安的引导下,亲子家庭都投入了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手中的烙笔在木材上游走,栩栩如生的“烧卖仔”跃然纸上。

烧卖仔作为广式烧卖IP化的衍生物,在本次活动以烙画题材的形式出现,不仅仅是“非遗+IP”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架起了广式烧卖与烙画艺术之间沟通的桥梁,联动了广深两地的两项非遗项目,还构筑了古老非遗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美学桥梁。用“烧卖仔”IP的形式触达年轻一代,既能生动还原烙画之美,又能毫不突兀地衔接现代生活场景,让烙画走入生活,产生多元化的演绎。

南方+记者 杨逸

编辑 王露纯 何雪峰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