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当一个考古学家成为“吃货”,会发生什么?
近日,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教授张良仁火上了热搜。他开设视频账号,一边“探店”一边科普美食中的考古知识。
路边苍蝇馆里的一顿小笼汤包,能被他咀嚼出几千年的历史:从陶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厨具“甑”(zèng),到河南东汉墓厨房壁画上的古早“蒸笼”,再到宋朝的山洞梅花包子……
“中国人2000多年前就在吃羊肉串了”“看到汽锅鸡,我就想到中国最早的汽锅从殷墟妇好墓中出土”……
美食的诱惑悬挂在味蕾上,而这些历史深处的知识和趣闻,在张良仁的娓娓讲述中,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
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考古学家决定去当美食博主,竟是为了能快乐“挖土”。
1
从北大本科、社科院研究生念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当了好多年研究员,后来又成为南大教授,张良仁的一生都献给了考古学:“下得了田野,写得了文章”,既做中国考古,也做世界考古。
2011年张良仁访问塔吉克斯坦。
去年,他无意间翻到一本上世纪70年代的专著《中国文化中的饮食》,受到启发后开始注意饮食考古。
事实上,饮食考古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只是因为食物易腐坏,无法在漫长的历史中保存下来,发掘难度太大,才导致全球考古界做相关研究的人都很少,国内更是寥寥无几。
但张良仁决定,他要迎难而上。
说干就干,今年张良仁招了两名学生专做饮食考古,希望能发掘出更多的饮食文物,填补考古学研究的空缺。
今年7月,在朋友的帮助下,张良仁开设了视频账号,开始做美食探店。张良仁负责出镜,朋友负责拍摄和制作。
他毫不讳言,之所以产生做短视频的念头,一方面是向大众传播知识,另一个初衷则是想“扩大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考古的价值,用更多的方式支持考古研究。
2
张良仁的视频既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同时又有历史的悠久感。
他夹起一口鸭血粉丝汤,然后说道,这粉丝汤竟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从江苏句容土墩墓里出土的一罐鸭蛋,可以看出,江苏吃水禽的传统,从2500年前就开始了。
尽管在视频中的形象幽默亲切,但张良仁摆手自嘲,自己就是个“老学究”,整日埋首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
学术研究、挖土、讲课,他很在行;审核视频脚本、嵌入历史知识,也算是专业技能的延伸。
唯独出镜是个大难题:“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在最早的几期视频里,他的眼神习惯性地回避镜头,望向别处。
可又有什么能难倒一个真正的“老学究”?他专门请了一位播音员来给自己做培训,纠正发音、改善语调和语言节奏、练习面对镜头。
“老学究”与各种时下流行语的反差萌,历史知识干货与美食诱惑的新鲜结合,以及高频产出,让张良仁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就成了考古界的“顶流”。
3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影视节目的播出,考古学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张良仁的很多学生就是受这些节目的影响,决定报考考古专业的。
而他给这些年轻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泼凉水:“电视节目呈现的是这个学科最有趣和最有成就的一面,但在有趣和成就的背后,是极其漫长和辛苦的工作,如果耐不住寂寞,不要进入这个行业。”
事实上,张良仁都花了好多年才爱上考古。
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在上课、读资料、写论文中度过,艰涩而枯燥。直到读博开始接触到大量世界各地的史料,参与全世界各地的田野调查和发掘,才感受到这门学科的乐趣。
△课堂上的张良仁。
而最让他享受的部分,是考古学最让人闻之生畏的“挖土”环节: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顶着学者的头衔,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儿。
2019年张良仁在俄罗斯参与挖掘。
所以,在用一盆凉水把年轻人的浪漫想象浇灭之后,他会用这门学科真实的内在去把他们“暖”回来——毕竟,他给这个大一新生入门课程起的名字就叫做《魅力考古学》。
原本是想向大众“安利”考古学,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大众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走进了他的故纸堆,让这个“老学究”沾上了烟火气,在58岁的年纪成了一个“斜杠教授”。
如今,张良仁会跟他的学生说,学术问题要与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有关系。因为世界有很多的乐趣,只要你肯“挖掘”,就能获得。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南方都市报(记者 徐冰倩)、南京大学
【主播】芮康帆
【录制】黄泽伟
【整合】毛帅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