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的广州科教城,修建一新的教学楼、高端先进的配套设施、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印入眼帘。地处广州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增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离不开广大人才和产教合作的支撑。
近日,首届大湾区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广州科教城产教合作联盟(下称“联盟”)成立仪式在中国赛宝双创人才基地举行。联盟旨在构建以政府牵头的校企研合作平台,推动构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路径,促进构建高效、便捷、精准的技能人才供应链体系,全面推动增城区技能型社会建设,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技能人才东部高地。
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增城以广州科教城产教合作联盟的成立为契机,聚焦强化创新驱动作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探索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建设广州东部中心提供更强人才支撑。
产教并举:挺起城市现代产业硬支撑
人才兴则产业兴,技能强则产业强。推动高技能人才与先进产业齐头并进,对于当下的增城区发展尤为重要。
从区域的视角看,今年前三季度,增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9.03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全市第一。其中,“3+5”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量较大。
从全局的战略看,广州市委明确提出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新广州”全新定位,将东部中心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全市全局发展高度。增城作为东部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在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方面,面对新的更高要求。
推动广州“制造业立市”、增城“制造业立区”,关键在人才、在技能。增城区为各类先进产业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是挺起城市现代产业硬支撑的现实所需,更是增城承接省、市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的必由之路。
为此,增城区全力推动广州科教城开发建设,目前已有6所学校入驻,预计明年12所职业院校、约13万师生全面入驻,建设产学研城“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新城;扎实推进国家级侨梦苑扩园增效,形成“1+18”的发展规模,总面积突破45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引进创新创业项目241个,创新创业人才79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建增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今年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5万人次。
增城区人社部门创新机制,更是在职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方面取得了成效。
落实“三项工程”羊城行动,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增城区人社部门全力打通培训、就业、推广三大关键环节,着力于构建完备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打造形成了“增城妈妈”“增城小吃”“增城工匠”具有区域特色的行业和培训品牌。
聚焦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开展技能人才调研。区人社部门立足增城产业发展需求,紧抓广州科教城建设契机,以强化职业教育紧贴产业布局、服务产业需求、辐射产业升级为提纲,摸清全区技能人才现状,为下一步制定增城区技能人才的一揽子政策奠定了基础。
根据调研形成的《增城区制造业技能人才现状调研报告》,全区199家亿元以上规模企业普遍反映,最缺乏的是高技能人才;60%以上企业表达了成立并加入联盟的意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增城区通过筹建联盟,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为落实技能强国以及制造强国重点任务贡献力量。
组建联盟:助力人才与企业相互奔赴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作为广州科教城所在地,增城正在汇聚大量职业技能人才资源。
历经10余年磨砺,广州科教城规划至今,陆续迎来各大职业院校入驻。这里将建成30万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大国工匠成长高地,并与广州大学城形成联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强大脑”,共同推动南方职业教育新高地建设发展。
在现代产业集聚的广州东部中心,增城既有制造业亟需的人力资源,又有技能人才施展的广阔舞台。在此背景下,不仅要“引育”人才,还要“用好”人才。这就需要打通产教资源,实现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的“相互奔赴”。
近年来,广州入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并印发《广州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要求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打造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
此次成立的广州科教城产教合作联盟,正是由增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有关职能部门共同指导,联合广州科教城院校、增城本地高校和职业技工院校、增城区优质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自愿参加的多元化、跨区域、非营利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服务平台。
联盟成立后,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能培训、评价标准等专项业务为纽带,整合联盟各成员的资源和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联盟工作、联络机制,各方责任共担、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互惠共赢,构建共建共享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未来,联盟将主要开展重点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培育、院校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业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师资和产教队伍建设、技术技能标准建设,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定期举办增城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合作论坛,实现产教信息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合作等主要工作任务。
作为联盟成立的首批成果,首批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育项目计划集中签订培育协议——
增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技师学院、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合作协同机制,推动产业发展与专项研究、人力资源与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服务大湾区智能制造新城;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与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在智能制造、数控专业、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师资培训、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为解决电线电缆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广东省电线电缆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建湾缆产业学院,搭建电线电缆技能人才培育基地。
“职业教育的活力与发展,关键在于产教能否高度融合,实现政、校、学、企、研多方面资源共享。”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根认为,通过联盟的平台,职业院校得以与市场的前沿技术、一线企业精准对接,促使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有效融合。
专家献策:产学研携手培育技能人才
加入联盟的企业中,不乏增芯科技、越海集成、国显科技等产业巨头,它们涵盖了增城重点布局的“芯显车”三大主导产业。这些制造业企业将实现与职业院校紧密对接,为未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人才基础。
“我们与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制定了‘增芯’人才培养计划。”李明根透露,广州市技师学院将紧密对接芯片产业“后端”领域,打造“国芯”集成电路新技能学院,携手业界共同完成学校芯片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搭建、师资培训等工作。
专业于注塑成型装备及智能化服务系统领域,增城本土企业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输出了大量高技能人才。该公司执行总裁杜呈表介绍,企业在内部设立导师制和人才交流池,并协同职业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班,同时注重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共同加持技能人才成长。
“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包括了选、育、用、留四个阶段。”广东越海集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赖芳奇指出,制造型人才可提前进入企业培训,尽早进入专业角色。根据规划,联盟将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进一步发挥企业会员的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转岗员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联盟成立当天,多位人社、职教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围绕“产教融合”主题,探讨了当下的产业人才培育模路径。
广东省人社厅二级巡视员刘正让指出,“技能”愈发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构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要从企业、政府、院校三个维度,建立产教评融合发展技能生态机制,打通技能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原副主任、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副会长毕结礼谈到,在建设技能人才队伍的过程中,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基本原则,技能人才培养要与技能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层次相对应。
“增城、广东乃至大湾区的产业链很完整、配套齐全,这是广东成为世界技能人才发源地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定红认为,技能人才的培养须由学界与业界有商有量、讨论形成,政府应在技能标准化方面下功夫。
增城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抓住联盟成立的契机,以“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培育辅导,推动人力资源要素优化升级,引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全省、全市以及增城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南方+记者 黄楚旋 李鹏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