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赛道热闹非凡,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等细分领域你追我赶。氢能凭借零污染、能量高、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等优点,热度逐渐攀高。
在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全球清洁能源创新博览会(下称“能博会”)现场,氢能两轮车、国产制氢电解槽、“氢基绿色能源”产业链方案等最新成果争相亮相,成为全场焦点、夺人眼球。
从1869年氢元素进入周期表的首位开始,人类未曾停止对氢的研究和利用。借着能博会的契机,人们在企业展位面前走走停停,好奇氢能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老场景”新技术:氢能两轮车站C位
新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场景,总能惹来众人目光。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青岛阳氢集团有限公司的展位门庭若市,许多专业观众驻足了解处于C位的白色氢能两轮车。
该款车名为阳氢H1,车辆“胸口”处设有两个氢罐装卸口,仅需十秒便可拆旧换新,补能续航方便快捷。“氢的能量密度远比锂电池高,它加得快,还跑得远。”阳氢集团董事长助理胡翰墨说。
每次更换氢罐,氢能两轮车能跑多远?阳氢H1的成绩是90公里,两罐氢罐各储存45克氢,相当于每克氢驱动车辆前行1公里。车辆采用低压固态金属储氢瓶、水冷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动力来源,为业界首创,在续航、补能、安全、综合用能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
阳氢H1由三家企业孕育而成。其中,青岛阳氢集团承担氢动力系统集成设计、甲醇制氢供氢和车辆运营,深圳台铃集团负责整车智能制造,上海捷氢科技则打造氢动力系统核心单元。
今年3月,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定下市场化运营1万辆氢能两轮车的目标。如今,氢能产业仍处于商业化的初期,氢能两轮车贴近大众生活,是摸索应用市场的突破口之一。
氢能两轮车运营的核心是供氢,为它“充电”需要更为专业、安全的设备。在此背景下,阳氢集团推出“分布式甲醇制-充-换一体站”的供氢体系+智能网联平台定制化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创建“供氢—用氢—运营”闭环商业模式,为氢能消费定制硬软件配套。
在首个试点地区东莞,阳氢集团计划面向外卖员投放一批车辆,并与东莞能源集团合资建设加氢站。阳氢集团首席运官吴泳希望,与各地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持续推广氢能应用。
氢能车可否如电动车般快速渗透消费市场?氢能产业将在未来给出答案。
“老龙头”新业务:延伸产业押注“氢能力”
在能源界,有一个说法广为流传:氢能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为此,能源、制造等各行各业传统龙头相继跨界,向氢能产业挥师进发。
能博会主旨大会上,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电股份”)董事长才延福致辞时表示,作为能源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去碳化的主要手段,氢能有望重塑能源生态格局。
吉电股份原为火电发电企业,近年看准氢能的机会,果断下场。展会期间,吉电股份带来一幅巨型沙盘,将公司在氢基绿能领域的布局逐一展现。
在工业领域,氢气作为能源和原料早已占据一席之地。吉电股份结合产业链特点,进一步提出以绿氢消纳绿电,以绿氨、绿醇、绿色航煤等氢基绿色能源产品的产业逻辑。
所谓绿氢消纳绿电,即指利用清洁能源,通过电解水制绿氢;氢基绿色能源产品则善用自然原料,与绿氢合成清洁产品,全程实现绿色能源循环。
“我们想形成从研发、制造、加注、应用一直到运输的氢能全产业链,完成从传统发电商向清洁能源服务商的转型。”吉电股份资本部李珂宇说。
无独有偶,从光伏起家的天合集团也在2021年押注制氢业务,获取“氢能力”。本次,天合集团旗下江苏天合元氢科技有限公司,向来宾积极推广可再生能制氢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天合元氢依托集团的产业优势,计划在西部地区布局光伏制氢,实现氢能生产源头的无碳化。
当前,光伏发电经常遇到发电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储能介质蓄电。氢的能量密度高,因此适合作为长时间储能手段。
“绿氢既可提供季度级别的长时储能,又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天合元氢总工程师刘万明补充,“钢铁、化工等工业难以通过电气化实现深度脱碳,而绿氢是目前唯一可行的绿色技术。”
沿着产业链上下游,一众传统龙头纷纷抢滩氢能产业的新高地。
“老产品”新进步:核心设备性能再跃升
中学课本里,电解水是让不少学生印象深刻的知识点。往水中通电,水便好似烧开了般沸腾起来,分解出氢和氧。在工业领域,电解水制氢也是一项主流技术,而电解槽是最为关键的部件。
双良集团展位内,布景板印制的碱性水电解槽图案格外显眼。它如一个硕大的电机,四周横插着多根黄色螺栓套管。
“我们对电解槽的投入力量是很大的。”双良双晖(上海)实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高成说,“有两名博士带队,近50人的团队专门做研发。”
安全和稳定是工业生产的前提,好用是产品竞争力的体现。由于电解槽是制氢的核心设备,市场对于产品的要求十分严苛。不过,这一点难不倒以双良集团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
以安全性能为例,在越来越多制造业利用绿电制氢的趋势下,电解槽与绿电的匹配度显得尤为重要。“光能、风能发电会有波动,出现频繁起停的情况,这会造成催化剂从电极脱落、碱液渗漏等问题,酿成安全风险。”高成解释道。
把握用户的痛点,双良自主研发的电解槽新产品便重点突出强制安全、长寿命、低能耗、高绿电波动适应性等四个亮点,领跑业界。
高成观察到,能博会上,有多家企业也在主打电解槽,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大家意识到未来属于氢能,于是都入局了。”
当下“氢风”徐来,唯有积淀扎实的研发能力,氢能产业的玩家方能出手“好产品”,迎接“氢能时代”。
【撰文、摄影】李嘉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