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清溪实践
清厦村老村旧村环境整治提升试点建设迎来收官战,村容村貌焕“新颜”,城乡风貌添“新气”,人居环境赋能城乡一体化,助力清溪“百千万工程”进一步走深走实。
清溪老圩村位于村北侧0.1公里处。明朝崇祯十七年(1643),在当时较为中心和水运方便的东莞围、清云围、清龙围、联和约、长兴围(即豆腐围),建设一个农村贸易市场--清溪圩。接着在圩的南面建筑武帝(关帝)庙和文帝(文昌)庙。清朝嘉庆九年(1804)扩建文帝庙,在庙左中堂设立“讲约所”。民国元年(1912),兴建平和社及百姓祠。
清溪老圩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老圩中心有咸鱼街和两条横街(正街、杂货街),店铺和小摊档100家左右,经营项目以杂货、酒米、药材、当铺为主,还有猪、牛、木匠、打铁、白铁、金银首饰等手工作坊,以及客栈、赌馆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清溪中心市场投入使用,老圩旧街集市渐渐废置。
深挖特色传统,唤醒红色记忆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村党组织的示范引领。清厦村高度重视旧村环境整治提升试点建设工作,今年以来,清厦村党组织书记曾伟锋多次组织召集“两委”干部及老圩村小组长召开老圩旧村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部署会,积极协调资金筹措、项目招标、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各环节遇到的难题,组织村组干部多次深入现场,向年长村民收集清厦生产大队、咸鱼街、正街、杂货街的陈年往事、红色传承,发动更多的村民参与整治提升工作。
传承旧街故事,再现圩市余韵
传承旧街故事,再现圩市余韵。今年以来,清厦村积极筹措80万元资金用于老圩小组旧村环境整治,会同镇农林水务局、文化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深挖旧村文化资源,全面优化方案设计,确保旧村整治提升有特色、有亮点、有传承。目前已累计清理积存垃圾44吨,开展村道硬底化改造共1750㎡、污水沟明改暗500m,建造1处“四小园”,开展1处墙面彩绘,当前,老圩小组旧村整治工作已进入收官阶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行走在老圩旧街上,鲜艳的墙绘重现着昨日街景。
夯实生态本底,培育旧村典型
清厦村依托镇中心片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已打造出“清溪圩”美食街项目,并发展成为网红打卡点,日均流量达上千人。下一步,清厦村计划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探索在老圩旧村引入优质的文旅项目,将老圩、新“清溪圩”等连片打造,打造规模更大的网红商业点,扩大“清溪圩”商业规模和影响力,力争将清厦村打造成清溪镇“美丽圩镇”建设的先进典型,让清厦村成为全镇乃至全市旧村环境整治提升的典型。
当前,全镇上下正围绕“百千万工程”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工作目标,结合美丽圩镇建设,深化镇村同治、全域推进,助力打造典型镇、典型村,以点带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下来,清溪镇将会继续围绕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工作部署,持续扩大选树先进的范围,用优秀典型带动旧村整治,着力推动各村(社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清溪样板。
出品:清溪融媒体中心
文稿:夏任远 何秀蓉
图片:夏任远
编辑:韩世海
版式:徐堉楠
公益广告
上下滑动查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