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人民日报》国际版整版刊发《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代表团日前访问中国——传承飞虎队精神 厚植中美民间友好根基》,关注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代表团日前访问中国,先后在北京、重庆、云南省昆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等地参观考察,同当地民众共叙中美民间友谊。
中交四航局一公司与飞虎队的缘分,时间还要提前到1928年之前。
中交四航局一公司最早前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第九工程处”第一任处长黎杰材早年在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期间,是陈纳德的同学,其才干为陈纳德赏识。
1928年,黎杰材回国,首任南宁市政工程处处长,后赴沪任沪杭甬铁路副工程师(铁道部技士)、杭曹工程处正工程师兼段长。抗日战争期间,任湘桂铁路、叙昆铁路和广西丹竹机场、四川绵阳塘汛机场、简阳平泉机场、滇缅公路等工程处总工程师、处长,奉命抢修公路、铁路和飞机场。
丹竹机场旧址。资料图片
其中,修筑广西丹竹机场和四川绵阳塘汛机场、简阳平泉机场的任务就是陈纳德推荐的。二人在抗日战争中再次相聚,同时,黎杰材也得到了美军司令的信任,所以他的工程队受到了美军空运大队的大力支持,凡是人员、器材调动都是由大队的飞机空运,就是粮食给养,大部分也都由空运解决。
1942年,日军切断滇缅公路,盟国的援华物资无法经缅甸运入中国,致使中国的抗战陷入困境,因此盟国不得不冒险开辟空中通道——“驼峰航线”。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在广西、云南、四川等抗战大后方,修建了大量军事机场,被称为“特种工程”,广西丹竹机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抢建”出来的,这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第九工程处”成立之后承担的首个军事工程。丹竹机场于1943年3月开工,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便建成投入使用,成为陈纳德带领的美国援华“飞虎队”在桂东南布局的临时起降点之一。
1944年7月9日,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在保山和洒鲁(密支那东部)成立滇缅公路保密公路工程处第一、第二工程处,分别负责滇缅公路国内段(保山至37号国界桩段)和国外段(37号国界桩至密支那段)的测绘和施工,黎杰材任第二工程处处长,“将137公里穿越原始森林之毛路,于29日内完全抢通,使中美车队顺利通过,蜚声中外,名震一时”。
滇缅公路修建现场。资料图片
抗战胜利后,这个庞大的工程队(固定员工约800人、民工约6000人)部分遣散,大部分另调和平建设工作。黎杰材和他的一班技术骨干和职工被调往广州属于交通部的机械筑路工程总队第二工程处(第一工程处设在上海),黎杰材任处长。第二工程处接收了美军的剩余物资(主要为美军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地的筑路机械),并利用这些筑路机械修筑从化公路及修补受破坏的各条公路。
时隔80年,飞虎队老兵又一次来华,世殊时异,中国人民与飞虎队的情谊仍然深厚,新中国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同样,中交四航局一公司在抗日战争中接受过血与火的洗礼,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受过艰难困苦淬炼,在改革开放中经历过剧烈的市场竞争考验,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经历过风高浪急的国外市场搏击,一代代中交四航局一公司人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高尚情操筑造了可歌可敬的辉煌历史。致敬前辈,激励后人,与飞虎队的缘分是中交四航局一公司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的人建立深厚友谊。
南方+记者 袁佩如
通讯员 肖明葵 付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