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习近平主席旧金山之行②
文 | 丁戈隆东
习近平同拜登会晤:中美关系要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为人类进步展现担当
“不论形势如何变化,中美和平共处的历史逻辑不会变,中美人民交流合作的根本愿望不会变,世界人民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普遍期待不会变。”
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希望汇聚起两国人民的力量,赓续中美友谊,推进中美关系,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一)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历经风雨,但总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回顾历史,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人民友好是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所说,“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筑的”“中美关系的大门是由人民打开的”“中美关系的故事是由人民书写的”“中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
中美两国虽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但人民都善良友好、勤劳务实,都爱祖国、爱家庭、爱生活,都对彼此抱有好感和兴趣。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汇流,让宽广太平洋不再是天堑;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
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中美关系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再被关上;两国人民友好事业一经开启,就不会半途而废。
当地时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斐洛里庄园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中美能否确立正确相处之道,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福祉,也关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
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既是从50年中美关系历程中提炼出的经验,也是历史上大国冲突带来的启示,应该是中美共同努力的方向。
具体来说:
相互尊重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基本礼数,也是中美两国相处的起码准则。中国尊重美国的发展道路和民主制度,美国也应该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平共处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更是中美两个大国必须守住的底线。中国从不赌美国输,从不干涉美国内政,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乐见一个自信开放、发展繁荣的美国;同样,美国也不要赌中国输,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应该欢迎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中国。
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中美关系应该有的底色。中国正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美国也在着力振兴经济,双方合作空间无限广阔,完全可以相互成就、互利共赢。
当地时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斐洛里庄园举行中美元首会晤。这是会谈后,拜登邀请习近平一道在斐洛里庄园里散步。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三)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最终沉淀下来的总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中华文明传承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国没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因。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
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和维护者,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中国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强加于人,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同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
中国致力于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和平发展,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斐洛里庄园里,秋意渐浓。(总台央视记者 卢心雨 拍摄)
(四)
旧金山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百年交往的历史,也见证了中美双方开辟面向未来新愿景的努力。
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美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
世界的未来需要中美合作,如果把对方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和步步紧逼的威胁,必然导致错误的政策、采取错误的行动、产生错误的结果。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拉紧人民的纽带、增进人心的沟通,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中美关系鼓与呼。
此次中美元首会晤达成许多重要共识,两国将推出更多便利人员往来、促进人文交流的措施,包括增加中美客运直航航班,举办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优化签证申请流程等。中国愿意同美国做伙伴、做朋友,愿意为人民之间的交往搭建更多桥梁、铺设更多道路。
习近平主席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中美友好就是这样一项伟大事业。”
期待两国人民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共同续写新时代两国人民友好的故事。这是中美两个大国应有的担当,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期待。
当地时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斐洛里庄园举行中美元首会晤。这是会谈后,拜登亲自将习近平送到上车处道别。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