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人】丁彦青:从医执教50年,利他为先,成人达己

南方医科大学
+订阅

在南方医科大学美丽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爱岗敬业、关心学生,他们才华横溢、优雅知性,他们身体力行,无私奉献,在寻梦的路上更是勇往直前,无问东西。

为进一步创新党史、校史学习形式,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成立了“口述校史”学生采编团队,联合各单位对赵克森、白宝满、丁彦青、俞守义等知名老专家、老校友进行采访、资料挖掘和梳理,将成果整理形成【南医人】专题系列,让我们跟随前辈的脚步,追忆学校发展历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感悟南医人的初心使命。

如果将所有的医学学科比作一棵大树,“树冠”是各临床学科,“树根”是基础医学,那么病理学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树干”,被誉为连接基础与临床两者的“桥梁”。所以病理常常被喻为“纽带学科”和“桥梁学科”。这就意味着病理学的成功一定不仅仅是自己的成功,对临床和基础学科都有明显辐射带动作用,也可以说一个医院的病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的是医院的整体水平。

病理学是一个介于临床和基础之间的‘桥梁学科’。在临床上,病理诊断决定临床的治疗,是疾病的最终诊断,临床医生根据病理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施治,是医院最有权威的——‘最后发言人’。

——丁彦青

病理学的平台的“利他”属性,不仅体现在科研领域,与其他任何学科产生的交叉领域,都是科研创新容易出成绩的重要合作领域。可以说,“利他”是病理学科的发展真谛,而这也是丁彦青教授50余年从医执教生涯的重要人生启示。

带领学科勇攀高峰

丁彦青于上世纪90年代接手学校病理学科时,其他三所军医大学在该领域已经遥遥领先,而当时的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落后生”。也许他这种长久的拼劲和韧劲,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丁彦青在1996年获得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瞄准先进研究技术,坚持结直肠癌转移分子机制研究,从基础向临床延伸,取得了多个标志性成果。他带领学科深耕科研基础,抓课题、抓基金、抓成果,实现学科“尖刀战略”带动整体向上突围。

2004年学校转制后,病理学科国家基金已接近140项,名列全校第一,医科专科排名名列全国前6,转制前曾经连续6年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科技二等奖,转制后又获得广东省科技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一等奖等,如今的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已从原来的默默无名,发展成为国家级的明星团队。

在病理学领域,本身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取得的这些成绩,一切只是常年坚持“高”和“严”的水到渠成而已。

——丁彦青

一位病理医生的成长之路尤为漫长,从一线初审到三线终审,至少需要20多年。而且,终身学习,永无止步。就连丁彦青这样经历过无数疑难杂症的顶级专家,也不例外,每天保持学习,雷打不动。常年坚持疑难病理会诊,解决诊断中的疑难问题,练基本功,雷打不动。

病理学科还有第三个“雷打不动”,那就是坚持了30多年的每周一次文献报告及讨论会,全科学生及部分老师参与。讨论的内容都是国际最新前沿的顶级文献,通过无保留的分享促进学习,通过热烈讨论迸发灵感,教研同步,教学相长。这三个“雷打不动”保证了学科的不断进步,也得到了来自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在全国的学术会议上,南方医病理学科的学术报告总能引起特别关注和赞许。

夜以继日工作狂,业余生活几乎零,办公室的常明灯,飞机上的追寻者,十年磨剑有收获。

——丁彦青

现在,丁彦青在学习汇报中风趣的说“我没什么本事,但我有学科的人文团结、学科方向和青年人才三件法宝。”他用极其普通的语言,诠释了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科学发展精神。

医疗领域甘于奉献

丁彦青长期坚持工作在临床病理诊断第一线,主持和负责病理会诊、尸解、细胞学及活检病理诊断数百万例,均无原则性重大差错,被临床医师誉为可信赖的病理医师,被相关媒体戏称为“霸道的病理学家”。

因为每一次的临床病例讨论,病理医生总是在最后发言,发言之后疾病基本定型。病理诊断结果具有非常强烈的法律依据,病理报告发出去,需要保证正确性、精准性,所以它是一个可靠医学法律依据。

——丁彦青

2003年广东等地开始爆发不明原因肺炎,在凶险的疫情面前,丁彦青主动请缨,“亲自上解剖台,找出疫情元凶”,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成为世界首例SARS患者尸体解剖者。

正是这一次尸解的有力证据,排除了社会上关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恶疾与炭疽、鼠疫、衣原体感染等有关的传言,并从病理上提示为病毒性肺炎,为临床治疗指明了方向。

随后,他又带领全科参与解剖了3例SARS患者的尸体,经过他领衔的课题组夜以继日的研究之后,首次提出肺、免疫系统和微血管是SARS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发现SARS患者汗腺和肾远曲小管存在SARS病毒,提出汗腺和尿液为病毒传播途径的新观点;证实了SARS患者体内存在病毒功能性受体,并提出“促炎症因子”过度表达与SARS急性肺损伤及全身多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的新观点。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世界著名的J Pathol和N Eng J Med杂志,并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敬业精神至关重要,就是要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技术刻苦钻研,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丁彦青

2011年,他创造性地应用“病理+”模式及成长式服务模式,带领学科在全国率先与企业合作,创立全国第一个病理诊断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华银病理诊断中心。他还在全国率先成功研发细胞病理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为人工智能在病理学诊断领域的应用带来划时代的变革意义。

教书育人胸怀博爱

丁彦青常说,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教书育人,并和团队一道让学科不断向前超越。他先后培养了近200名病理学博士后、博士及硕士,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3人入选国家优博(病理界唯一),很多学生都已是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病理界及相关学科带头人很多都是他的学生。

2006年,丁彦青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优秀博士生论文指导教师,他不仅是年轻医师心中的偶像,更是病理学届的“爱豆”。如今,74岁的丁彦青教授已经从医执教50余年,头发花白但依然茂盛挺拔,面庞红润,笑眼盈盈,语言沉缓有力。

认知跟年龄没有关系,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所以保持终身学习最关键,要坐得下来,静得下来,永远保持自己跟外部世界的连接和畅通,每天保持头脑输入更新,你的思想就保持更新。思想的年轻才是真正的年轻。

——丁彦青

在一场面向青年教师的励志讲坛中,丁彦青对青年学子寄语道,要学会做人,做个好人,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要学会吃苦,能忍受孤独,还能享受孤独。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就事业;要珍惜眼前,打好基础,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把握机遇,主动出击,创造机会。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做研究要有标志性的贡献,不走老路,不走别人走过的路。

自我成长是一件安安静静的事,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也不需要与别人竞争,更不必在乎别人的否定。

——丁彦青

常年的忘我工作,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多不可逆的创伤,20年间,他连续经历6场重大手术,每天要吃30片不同药物,肾、肺等重要脏器都做过切除手术。但是一场又一场的搏斗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更加锤炼了他的豁达、韧劲和乐观。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病人,从他身上切除的肾脏,也被他亲手制成标本,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研究讨论。

病痛只会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宝贵。人的生命长度是谁也无法控制的,唯有生命的宽度和高度可以由自身努力来改变,这或许才是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丁彦青

END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南方医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

文字 | 柯佳 李香

编辑 |  魏秋桦

责编 | 林浠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