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炫富”背后,有哪些真问题?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备受关注的“中大贫困生炫富”事件,有了最新进展。

15日深夜,中大针对此事发出通报:经核查,学生赵某某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在核查中发现,该生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此前,有网友发帖称,该学生用的是苹果系列四件套(一般指苹果品牌的手机、电脑、平板和手表四款产品),而且还买了价值1517元的王嘉尔演唱会门票。

图为举报帖文。帖文中,爆料网友公开了这名获得助学金学生的学号信息,显示这名中山大学2021级本科生属于“特别困难”的类别。

图为举报帖文。帖文中,爆料网友公开了这名获得助学金学生的学号信息,显示这名中山大学2021级本科生属于“特别困难”的类别。

面对公众质疑,中大快速跟进,及时回应关切,态度值得肯定。从扑朔迷离的天津助学金事件,到争议四起的中大贫困生炫富,舆论所关心的,自始至终都是“公平”二字。人们有多期待“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就有多担心资源被“错配”。

对于贫困生高消费的态度,显然也是这种情绪的流露。贫困生一定就要当“苦行僧”吗?在笔者看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区分一点:诚然,贫困生的消费权利不应被限制,但助学金的使用理应节制。原因很简单,助学金毕竟是公共资源,满足的应该是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容不得随意挥霍。赵某某所购买的苹果四件套和演唱会门票,哪怕是不少收入尚可的网友,也纷纷表示“舍不得出手”,这显然超出了可以接受的范畴。

根据中大官方通报,赵某某的认定程序规范,“符合相关规定”。对此,不少网友的反应相当微妙:符合程序不代表结果正义,赵某某过度消费不假,但他是真贫困生吗?

中大官方通报

中大官方通报

结合前文所述,这样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据媒体报道,对于助学金的分配,有高校人士坦言:对于学生家庭情况的摸底核实,只能从学生自己所填写的表格以及在校日常生活消费来判断,很难到其家庭所在地实地考证。

也就是说,高校更多的是对材料的“形式摸查”,而非“实质摸查”,审核能力比较有限。这难免会留下一些制度上的漏洞。

此外,有的学校不顾每个班级实际情况,对助学金搞平均分配,有的还掺杂了“人情世故”,发给谁要看和谁关系好。凡此种种,都折射了一个问题:面对信息上的不对称,助学金的分配机制还需进一步优化。

一些高校的做法,或许是个启示。比如,南京理工大学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贫困生,将钱“偷偷”打入后者的饭卡里,既实现了精准资助,又恰到好处地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可谓是颇有创意的暖心之举。相较简单的一纸证明,更为复杂的大数据,可能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同样值得讨论的是:若是发现助学金被不当使用,高校是否有权索回?

把助学金留给最需要的人,也是一种教育公平,而这离不开更完善的规则、更有效的监督。

编辑 李静娴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