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门又小火了一把。
上周末,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正式开业,成为广东省首家先锋书店。短短几日,除了线下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到现场“打卡”,线上先锋书店广东首店落户侨乡的消息也热度不减,相关图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正式开业后,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打卡”。
一座城市的书店,展示着城市文化独特的气质。先锋书店作为一个知名文化IP,华南首店为何选择江门?能给侨乡带来什么?
双向奔赴
诞生于1996年的先锋书店以其建筑闻名于世,南京先锋书店曾被美国CNN称为“中国最美书店”,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被英国卫报评为“全球十二家最美书店”。
这次,先锋书店选择了远离一线城市,将华南首店开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是江门?
实际上,店如其名,先锋书店的选址历来“不拘一格”。有心人会发现,这些年,先锋书店从徽州古村落到浙江山区,从福建屏南到云南大理,将书香传到全国各地,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
而此次先锋书店选址于开平市塘口镇,最初是在2018年由乡建摄影师李玉祥引荐考察,他带领着先锋团队考察了开平的碉楼群落等多处景观,在旅途的最终,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一眼相中位于稻田边的巨大粮仓——它开阔、明亮,恰恰符合先锋对书店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样态诉求。
“看见粮仓的第一眼,我就觉得选址特别棒,特别有意思。”先锋天下粮仓书店设计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志疆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解释,粮仓本身的形态很有特点,也有足够的尺寸,“并且它具有公共性,刚好隔壁就是一个广场,是市民日常活动的空间”。
再者,除了选址适配度“拉满”,一个地方的阅读氛围如何,也是先锋团队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由此,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江门素来拥有崇文重教的风尚,成为吸引先锋书店落户的重要因素。
今年年初,江门市委宣传部提出了打造十张城市名片,其中便包括“文明形象的展示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文化创意的新高地”“文旅融合的标杆地”等。从这个角度看,先锋书店的落户,无疑是江门擦亮10张城市名片的最新举措,有望进一步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是侨乡践行文化惠民提质行动的最新动向,将有效满足市民的多元文化需求。
江门市民在阅读空间享受阅读时刻。 南方+ 杨兴乐 摄
魅力侨乡,文脉绵长,书香氤氲。目前,侨乡已改建、新建了一大批“书香味、时尚范”的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将最好的阅读阵地留给市民。据统计,目前江门全市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8家、分馆73个、服务点255个,实现公共图书馆(分馆)全覆盖;有书店600多家,网点遍布城乡各个角落,为群众阅读提供便利;建设自助图书馆64间,实现与当地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
与公共图书馆人气爆棚相似,江门的书店也成为市民的好去处。如今,每逢节假日,新华书店、江门购书中心等充满文艺范的书店,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新模式、新空间,也让书香无处不在,让阅读遍地开花。
而从江门的角度出发,先锋书店的落户可谓一座城与一个文化IP的双向奔赴。某种意义上,先锋书店的落户,不仅是江门当下文旅持续“出圈”的话题延续,更有望成为侨乡凝聚人心的阵地之一。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现有分布在148个国家(地区)的海外华侨同胞536万人,同时地处珠江三角洲,邻近港澳,是地理位置的“交汇处”、文化发展的“交融处”、意识形态的“交锋处”,海内海外、网上网下等各种交流互动频繁。
而在广大海外侨胞眼中,“第一眼”看到的中国就是家乡,家乡是什么样,中国便是什么样。不难预见,广大海外华侨同胞回到家乡后,像先锋书店这样的文旅地标无疑是重要的“网红打卡点”之一。在这样的语境下,先锋书店将充当着侨乡文明形象展示的“窗口”的功能。透过这些“小窗口”,他们可以直观感受广东乃至中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果,窥探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精神粮仓”
昔日粮仓,今日书仓,乡村也有“诗与远方”。
作为华南地区第一家先锋书店,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店如其名,践行旧粮仓活化再利用的方式,对原有的五个粮仓进行改造,同时引入创意设计,重焕其人文、历史和建筑价值,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江门文旅高质量发展。
昔日粮仓,今日书仓。
缕缕书香融入“世遗”之乡,筑牢乡村振兴“精神粮仓”。先锋书店华南首店选择开在开平塘口,背后别有深意。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涵盖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环境整治、文化服务、文明创建、秩序管理、民生福祉、党建引领等各个方面。
从硬件建设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镇容镇貌改善、县域绿美生态建设、统筹环境整治等,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是农村精神文明之形的应有之义;从软件建设看,推进乡风文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治理、提振群众精神面貌,破解文明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破解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等,是农村精神文明之魂的内在要求,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由此出发,引进先锋书店华南首店,正是江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应有之义,将助力侨乡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用文化的力量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赋能乡村振兴、塑造新型城乡关系、赓续农耕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百千万工程”不断注入精神力量与文明活力。
实际上,近年来江门瞄准遍及乡村、藏书达208万册的1130个农家书屋阵地资源,创新铺开“无负今日书房”建设,让农家书屋助力全民阅读。
如今,侨乡通过探索“农家书屋+时尚阅读空间”的新模式,令农家书屋实现了新型化、时尚化、多元化提质增效,分别打造了鹤山古劳镇“水墨·方塘”民宿、台山川岛山咀码头候船厅、四九镇望岗碉楼民宿等一批特色精品“无负今日书房”。
将目光投回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此次运营方将书店主体空间分为五个粮仓,以五谷命名为“稻仓”“黍仓”“稷仓”“麥仓”“菽仓”,分别以诗歌类、社会科学类、文学类、生活儿童类、艺术类为主题陈列藏书,藏书量约3.8万册。同时,运营方还分别以碉楼文化、广府文化和粮仓造型作为创意来源,创作了冰箱贴、书签、“乡愁包”以及大鹅开瓶器等文创产品,助力乡村文旅。
书店运营方创作了冰箱贴、书签、“乡愁包”以及大鹅开瓶器等文创产品,助力乡村文旅。
“先锋这两年主要开乡村店,好处是书店能把村子带火,让原本人烟稀少的村庄充满烟火气,在大城市找书很容易,但是乡村很难。”在杨志疆看来,可能一个乡村小男孩很少能到大城市去,他在乡村书店看到一本书,那就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同时,书店能带动更多人回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
从“物质粮仓”蝶变为“精神粮仓”,引进先锋书店华南首店,侨乡无疑有着更多考量。今年以来,江门创新制定了《江门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从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化惠民、移风易俗、乡村治理等方面激发乡村内生精神动力,助力“百千万工程”。我们期待,以先锋书店落户为契机,侨乡将继续以“十个一”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道德美、风尚美、环境美、文化美、和谐美“五美”乡村,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评论员】董有逸
【摄影】吴大维(除署名外)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