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课间十分钟”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一些学校因为怕孩子课间打闹出安全事故,规定孩子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去户外活动,甚至除了去洗手间外不能走出教室。(详情请戳:“消失的课间10分钟?”教育部回应了!)
对孩子们来说,目前他们的“课间十分钟”是怎样度过的?他们期待什么样的“课间十分钟”?对家长和老师来说,“课间十分钟”最大的顾虑又是什么?先来听听大家的心声。
“课间十分钟” 我们有话说
目前你的“课间十分钟”怎么度过?我们期待什么样的“课间十分钟”?对“课间十分钟”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大课间唤醒活力满满的一天
从2004年开始,广州市教育局提倡中小学每天要有大课间。2006年开始在广州全市范围内举行大课间评比。广州中小学重视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的大课间,跑操、跳绳、打篮球……各学校为了在大课间的评比中脱颖而出,各出奇招。
每天早上进入校园后,孩子们先走进教室把书包放好,随着大课间音乐响起,自觉在教室门外的走廊上排好队,在老师的指引下,整齐有序地下楼去到操场,开始蹦蹦跳跳的大课间。这是省实荔湾二小每天的第一课。
不久前,省实荔湾二小在2023年荔湾区大课间比赛中获得了区特等奖。低年级孩子,是锻炼提升身体柔韧性、灵敏性的关键期,所以用花球做道具,编排了适合他们特点并且有趣的柔韧操。然后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充满童趣的音乐,再加上翻滚穿越障碍物等形式的游戏,半个小时的大课间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常常意犹未尽。
除了大课间的半小时外,下午还有阳光体锻。在楼道宽敞的空间,安排放置了做仰卧起坐的垫子,有的同学会利用课间10分钟练习仰卧起坐,也有的同学会去跳绳或下棋等。
为了让学生们在大课间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课铃一响,在6分钟的动感音乐中,广州协和学校的学生们有序下楼。音乐一停,整个初中部学生已经在一楼的球场排好队,每个班都有固定的排队区域,班长或者体育委员举着班旗,带领全班同学开始跑操。9分钟跑操过后,同学们回到各自的班级方阵进行整体点评。
听鸟、赏花、玩游戏……
课间活动放松身心
在海珠区北山小学,随着下课铃响,学生纷纷走出教室,三五成群,或在运动场上练习抛球、垫球,或者在走廊里欣赏满园山茶花,或是在劳动基地中查看自己的“劳动成果”。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的烦恼,得到了充分放松。
近年来,学校将排球作为教学一大特色,大力发展排球运动,氛围十分浓厚,课间十分钟,校园中随处可见学生练习排球的身影。
在广州市荔湾区宝源小学,一棵有着两百多年树龄的大榕树,给同学们带来了快乐的课间休息时光。走进校园里,可以看到这棵大榕树足有四五层楼高,枝叶扩展,郁郁葱葱。课间休息时间,同学们喜欢走出教室,在教学楼走廊活动,近距离观察大树,倾听鸟鸣。
走进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可以见到学生们快乐奔跑、自由玩耍的身影。据了解,学校除了持续推进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之外,平时操场及户外场所也正常对学生开放,学生在课间可自由选择到户外活动,操场里也配有体育老师在场为同学们做健康锻炼指导。
学校提倡组织有意义的课间活动,例如课间康乐小游戏、下棋等。同学们在课间可以自行参与班级活动、到户外休息锻炼、和小伙伴聊天,使得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当下课铃响起,天河区车陂小学的操场一下就热闹起来:有的孩子正在踢着足球,有的孩子在篮球场上正准备投篮,有的孩子打起了手球,还有的孩子拿着球拍走向乒乓球桌……该校课间10分钟由学生自由安排,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到操场自由活动。
而在天河区天府路小学,“小场地”丝毫不影响课间“大体育”,学校微课间活动旨在用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形式,如攀爬攀移、篮球、足球、跳绳、奔跑等,丰富课间十分钟的活动,鼓励同学们走进阳光、走进操场,在运动中,激发兴趣,增强体质,促进情感交流。
学校建造天梯架和攀爬墙,现在能看到孩子们勇攀天梯、微课间运动时活力四射的身影。同时,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执行微课间十分钟,并设立值周老师巡视制度,班主任、科任老师轮流指导制度,共同保障学生校园安全。
激活课间十分钟
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天津市某小学教师说:我们学校倡导以小队或者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分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比如说我们班的室内活动就由孩子们自主进行选择。
甘肃兰州七里河区某辅导员说:孩子们可以在操场自由活动,跟同学们玩游戏或者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在我们的楼道里面都会设置不同的读书角,还有乐器角。
福建厦门市同安区某小学负责人说:目前我们是打算就是找学校一些适当的场所,多画一些各式各样的跳格子,让孩子来课间活动,也打算在楼梯间开辟这个益智游戏区,让孩子可以多一些选择的空间。
学生家长:我觉得第一个就是要建立一个保障机制,可能有一些保险加入进来。因为很难避免有一些危险的发生,出现意外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保障。
完善政策法规
守护“课间十分钟”
为保障课间十分钟学生们能动起来,教育部门近年来也出台了若干文件,从政策法规层面作出了相应规定。
教育部门曾多次对“课间十分钟”作出规定,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专家表示:从有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开始,所有的课与课之间都有课间休息,孩子身心需要调节,所以这是学校教学安排中间的惯例,背后是有孩子的心理发展、生理发展需要的。有相关政策约束,在一些中小学依然出现了对学生课间活动限制过于严格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于安全的担忧。
后面深层次原因还是对校园安全的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就使得一线教师承担了他不能够承担的一些安全责任,校园安全涉及的这些主体都要责权划分清晰。
据介绍,此前针对校园安全,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前者发布于2002年,后者发布于2006年。专家认为,这两条《办法》作为规范性文件,制定时间久远,一些规定较为笼统,亟待更新和修订。
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说这些文件特别强调的是安全,其实也苛责了学校在保障安全方面的一些职责。我们的民法典都已经明确规定说学校什么时候承担责任,是它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时候的责任,所以我们新出台的一些规范性文件,需要对学校什么情况下算没有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而哪些情形就认为是已经履行了教育管理职责,把相关的规则予以完善。
教育部:因地制宜 标本兼治
保障学生课间活动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间十分钟”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召集八个省份进行座谈,对“课间十分钟”落实情况、问题和原因及应对措施展开了深入研究。
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指导地方加强规范管理,保障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坚决杜绝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未来,将指导各地大力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现有校舍资源、新建改扩建、挖掘周边社会资源等多种方式扩充活动场地,不断解决一些学校开展活动场地空间受限问题。
同时,要求各地正确看待和合理界定校园安全责任,鼓励各地探索保险制度,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编辑 | 青年君
来源 | 广州青年(ID:gz_gqt)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广州教育、羊城晚报、信息时报、广东教育
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
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