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能抬起来了,颈肩不痛了!”近日,51岁的邓先生在我院接受颈椎后路内镜下双节段颈椎椎间盘切除术,困扰他3个多月的颈椎疼痛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这类手术可谓“在夹缝里做手术”,创口只要“钥匙孔”般大小,需要主刀者技术精湛高超。
颈痛肩麻手无力,还以为是中风
今年51岁的患者邓先生,在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颈肩部疼痛,伴有右上肢麻痛无力感,但症状较轻,没有引起重视。几天前,邓先生感觉颈肩部疼痛愈发严重,右上肢麻痛无力情况加剧,来到我院就诊。
“当时我在工作,突然感觉右上臂麻痛无力,抬不起来,无法继续工作,于是到附近诊所就医,医生以为我中风了,让我赶紧转诊。”邓先生说,自己只觉得上半身“哪都不舒服”,也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病。
我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医师余伟宏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和影像学资料指出,邓先生颈4/5、颈5/6椎间盘突出,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术前影像资料)
(患者术后影像资料)
余医生介绍,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的侧方突出或椎间孔狭窄挤压神经根,引起的以颈肩部及患侧上肢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的退变性颈椎疾病。当患者经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神经症状加重时,手术减压则成为必要的手段。
为尽快改善患者症状,恢复其右上肢肌力创造条件,长安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充分告知手术风险与效果后,决定局麻下行后路内镜下颈4/5、5/6椎间盘突出髓核切除术。
内镜下做微创手术,创口仅有钥匙孔大小
余医生介绍,后路内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通过一个钥匙孔大小的开窗来处理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切口小就意味着需要在极小的范围内操作,术中需要非常准确地定位和严格控制出血,避免伤及神经,要求医生具有丰富的脊柱内镜手术经验和操作技巧,是难度较大的内镜手术之一。
在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后,余伟宏医生与手术团队共同努力,在患者局部麻醉的状态下,先作颈4/5节段体表约1cm大小左右的皮肤切口,摘除突出的髓核,手术非常顺利结束,患者未诉切口或颈部疼痛不适。依次成功切除了颈4/5、5/6两处椎间盘突出髓核,颈椎处仅有2个钥匙孔大小的创口。
“肩颈不疼了,手臂也可以动了,真是太好了!”手术完成后,邓先生的感觉立马好多了,目前正在院内进行康复治疗,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手臂以后都动不了了。
(患者术后创口)
余医生介绍,一直以来,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的黄金标准。但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的丢失、假关节形成以及邻近椎体退变加速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统的后路颈椎椎间盘切除术,不需要额外的内固定,同时可以更好地维持颈椎的运动功能。但开放手术的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多裂肌,容易导致术后颈肩痛残留,且术中出血量大,创口大。
如今,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器械的发展,后路内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术式相比,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余伟宏医生介绍:“内镜系统提供了更多视角和放大的清晰内镜图像,可以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精确的减压。并且伤口小,一个节段仅需约1厘米的手术切口,在高清内镜和生理盐水液体介质的冲洗下,可以有效地减少因术中出血而引起的视野不清。”
近年来,我院十分重视各专科的发展,大力支持特色专科建设,科室的专科建设取得了不少突破成果,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正是医院骨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不断提升的缩影,脊柱微创技术由腰椎向全脊柱微创治疗的发展,同时为广大颈肩腰腿痛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微创治疗技术选择。
名 医 简 介
余伟宏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骨科学科带头人、脊柱微创专家
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20余年,获医疗类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一项。2007-2022年在东莞市中医院脊柱骨科工作。担任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理事。主持或参与4项市科技计划项目。专注脊柱外科,熟练开展脊柱外科各种手术,如脊柱退行性疾病: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增生、狭窄、滑脱等;对脊柱骨折、结核、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使用微创技术治疗颈、胸、腰椎等相关脊柱疾病。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全天(门诊楼三楼21号诊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