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鱼为型,以竹为骨,蒙上明纱,活灵活现……近日,由顺德区老年干部大学举办的2023年顺德非遗传承鱼灯制作活动在顺德区老年干部大学德和社区教学点举行。一条条灵动的发光小鱼儿“游”进大良街道德和社区,照亮老干部的退休生活。
老师为学员讲解鱼灯制作工艺
活动中,鱼灯手艺人、非遗文化普及讲师冯艳慈为老干部学员带来一节精彩的鱼灯制作课程,帮助学员们在有趣的鱼灯制作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综合能力、挖掘艺术天赋。
扎架、扪纱、放灯、上色……活动现场,按照老师的讲解步骤,一盏盏精美的鱼灯慢慢制作成型。学员们或不时讨论,或互相展示,教室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学员们纷纷与自己制作的鱼灯合影,看着精美、可爱的鱼灯,他们开心地笑得像个孩子。
学员们认真制作鱼灯
精美鱼灯,魅力非遗
“很开心、很兴奋!今天能够和这么多的伙伴聚在一起学手艺,在动手动脑的同时,还能交到朋友,丰富了我们的老年生活,希望今后能开展更多这样的活动。”学员何颜兴表示,本次课程增加了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爱上这充满魅力的鱼灯文化。
学员与鱼灯合影,十分开心
“能够参与制作属于自己的一盏鱼灯,很开心!很感谢顺德区老年干部大学为我们提供这个学习平台,让我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获。”学员黄小波说,在制作过程中,她深刻地感受到,鱼灯虽然是很小的工艺品,但是渗透了顺德的工匠精神。她将把自己做的作品带回去让后辈学习,让他们从中认识、了解顺德文化,并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鱼灯是一种富有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流行于水乡地区和沿海城市,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其有“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而深受人们喜爱。在顺德,以大良鱼灯最为有名,从清朝中叶开始,兴盛了足足一百多年,出现过许多扎鱼灯的能工巧匠。2019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顺德区老年干部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此次活动,能够让老干部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激发对顺德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鱼灯制作活动,让学员收获满满
来源|顺德区委老干部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