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读书月|“先生的背影”——与纪录片导演徐蓓谈纪录片《九零后》

党建灯塔
+订阅

11月11日在南山区万象城前檐书店,深圳读书月“湛云聚”活动第一场开幕。此项目是“湛云聚是”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本届深圳读书月的重点项目,得到南山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本次对谈嘉宾徐蓓是国家一级导演,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英语专业,2006年以“志奋领”学者身份留学英国,获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其代表作《大后方》,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等13项奖励;代表作《西南联大》,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等9项奖励;《城门几丈高》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星光奖”提名等5项奖励;2021年创作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多项奖励。

姬超中国戏曲学院硕士,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擅长戏剧和古诗吟诵,精于编剧与授课,他编剧的中国古典元素歌剧多次登上世界舞台,曾开设《西南联大文学课》等课程。

活动现场,姬超首先介绍了西南联大成立的过程历史背景。徐蓓导演以亲身经历向观众介绍了这些平均年龄96岁西南联大先生们的趣事。譬如杨振宁先生的精确和守时;巫宁坤先生谈起抗战的激动和哽咽;许渊冲先生的童心未泯;杨苡先生的温柔与敏感……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相对完整地把西南联大的某一段历史表现出来是个难题。徐蓓导演用影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且分享了拍摄期间,采访人物的趣味故事。比如“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王希季老先生说,那时候是在战乱中,是中国人的至暗时刻,但他们却满怀信心,知道战事终将会结束,黑暗终将会过去,战事结束的时候,一个新世界会到来,这个世界会需要他们。

影片中的人物们知道自己是火种,文明的火种,中国人的火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他们肩负双重重任,让自己存在下去,让文明存在下去,他们深知自己就是文明的成果,更是文明的载体。每一代人重新书写联大历史的冲动背后,都是这一代人对各自面对的时代问题的思索。

徐蓓分享说,接受完这一次采访之后就是疫情,有几位老人先后走了,他们对于西南联大的回忆,就永远定格在了纪录片中。几个大学联合办学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西南联大之所以青史留名跟蒋梦麟和张伯苓校长的让贤有关。因为抗战的特殊背景,每个人最大限度地隐藏了自己“私”的那部分,都想要所学为国家建设有用,所以不到10年培养出了两个诺贝尔奖,100多位院士。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罗庸……这些大师每个人给大一学生上两个礼拜的国文课,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汪曾祺说,如果不是在西南联大,至少我成不了现在这样的作家。

一位教师读者朋友在本次对谈结束后,写下如下文字:出镜老人们的平均年龄是96岁,他们都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似乎长寿也是这个学校给他们的遗产之一。

文/图 吴智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