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现存唯一!300岁的它,焕发新机!

广州荔湾发布
+订阅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见证广州纺织业变迁、广州现存唯一行业会馆——锦纶会馆建馆300周年。

11月12日,广州市荔湾区举办“再启航 锦纶三百年”之“海丝文化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屹立在康王路的锦纶会馆,迎来4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文化、艺术、时尚界专家、学者。他们从政、产、学、研、用等多角度探讨海丝文化暨非遗技艺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非遗创新性传承发展谋思路。

锦纶会馆建于1723年,是古代广州丝织业繁荣的见证、广州硕果仅存的行业会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十大地理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还是以香云纱为代表的非遗活化传承展示窗口,锦纶会馆丝织业文化展览馆项目,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当天,“锦纶会馆丝绸香云纱展览馆”获授牌

研讨会主题讲座涵盖多个领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宫廷历史部主任严勇分享了清代宫廷礼吉服的设计思想,展示了独树一帜的清代服饰文化。严勇介绍,清代宫廷礼吉服可从面料、开裾、颜色、纹样、装饰物等方面看到严格的等级划分,将体现道德至善至美、权威至高无上的“十二章”集中在最高统治者的礼服上。而披肩领、马蹄袖等样式代表骑射民族弓箭、马鞍、马蹄等意象,体现了对民族传统的保留,上衣下氅的形式则代表天与地,是天人观的一种映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务长、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教授杨佩华介绍了新加坡一些式微的传统技艺,包括神像、大柱香、灯笼、纸龙舟、刺绣等。她在学习这些技艺后,将其融入个人作品中,更是独具巧思地设计了关于传统手工艺、可与读者互动的无字书、留白书,以呼吁、引发人们对传统技艺消亡的关注和思考。

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主任刘玲娣分享了丝织业为何敬奉张骞为祖师爷的一些考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新加坡华裔馆馆长游俊豪则探讨了“海丝、海归、归海:美学的传播与流通”这一话题。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从纺织行业非遗技艺在当代时尚的运用、如何创建国潮品牌、如何推动国潮出海、科学解析非遗香云纱等方面进行分享,为推动海丝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专业观点。

本次“海丝文化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再启航 锦纶三百年”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搭建起一座中外学者共同研究海丝文化的桥梁,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谋划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活动由荔湾区政府办(区委外办)、区委统战部指导,荔湾区侨联、荔湾区华林街道、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华南农业大学、锦纶会馆主办,广州香云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承办,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伦教蚕种场有限公司、广东佛山顺德区伦教香云纱展示交易中心、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产业创新中心、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协办。

相关链接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代广州丝织行业商人议事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广州目前唯一幸存的行业会馆,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2001年,因荔湾区康王路拓建,锦纶会馆整体向西北平移近百米,现位于康王南路隧道北出口西侧。

【来源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荔宣】

【图片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诗意花城生活】

【编辑 骆福珍】

【审核 段丁、丘丘】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