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子保姆”已经成了很多有娃家庭的刚需。
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们打开电视,递上手机、平板电脑,孩子瞬间安静下来,眼睛都不带眨的。
这个“保姆”本领高强,有声有色,“网络热梗”、鬼畜视频、土味笑话说来就来。孩子每天抱着手机咯咯笑,恨不得24小时黏着它不理人,家长天天都在和电子产品较劲。
▲来源:央视网
为了让孩子不被带跑偏,2019年,我们有了“青少年模式”,限制孩子上网时间、净化浏览内容,但效果欠佳,真正用的人不多。
▲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10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综合立法。
《条例》将“青少年模式”全面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专区”,并多次强调,不仅是平台,儿童手表、手机、应用商店等,都要做好这项工作。
▲点击图片阅读《国家网信办: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
从2019年“青少年模式”上线到如今全面升级,五年多来的效果如何?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江苏张家港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报告援引《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有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长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 “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不到五成,四成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够显著。
可见,虽然这项“青少年定制化服务”一直在探索中进步,但想要做到广泛普及,依旧任重而道远。
实名验证难以落实
“青少年模式”变成“纸糊的墙”
曾经有媒体针对“‘青少年模式’身份验证”的问题随机采访了几名小学生,对于“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时间限制,他们表示“退出登录,用游客模式玩就行”。
至于很多客户端需要实名登录验证身份,判定是否为成年人,受访的小学生都提到“用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账号登录”这一“破解方法”。
正是由于身份认证上的漏洞,导致“青少年模式”变成了一堵“纸糊的墙”,应用率并不高,破解手段也五花八门,这也就导致很多家长抱怨“青少年模式没啥用”“啥也限制不了”。
▲来源:央视网
“青少年模式”无法有效约束青少年上网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由于缺乏对未成年人身份的有效识别机制,所以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购买二手账号或用成人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实现不受限地上网、玩游戏。还有不法商家借此牟利,向未成年人兜售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技术,这导致一些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为什么身份认证上的漏洞始终没得到修补?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表示,互联网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到技术与各方权利之间的平衡,实名验证不是做不到,问题在于实名验证确实涉及到很多个人信息的敏感问题,比如个人信息的泄露。
此外,熊丙奇分析道,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所以在技术上实现身份识别不难。一些平台没能实施主要是因为平台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实施防沉迷系统可能导致用户减少或流量转移。
低幼内容没营养
满足了要求,但满足不了需求
除了身份验证漏洞之外,“青少年模式”下推送的内容也并不讨喜。
来自上海的五年级学生宗佳圻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有时会跟妈妈一起看视频平台上的综艺节目,但当平台设置为‘青少年模式’后,我看到的内容基本都是非常低幼化的动画片,比如小猪佩奇等幼儿节目,就连学习频道也变得非常低幼。”
宗佳圻的这一番话,点出了“‘青少年模式’内容低幼化”这个令许多青少年与家长头痛的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真的不一样”——这是在解决问题前,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
“在未成年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要提供不同的养分,满足孩子的知识文化需求。我们希望他们远离那些不好的东西;当然,反过来,我们同时也要提供更为优秀的东西。在这方面,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平台,还有一定的欠缺。”林维表示。
互联网极大拓宽了当代青少年的知识面与视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以往只有成年人才会看得懂的内容。“10岁孩子看编程”“14岁少年讨论国际时政”的现象已逐渐成为常态,相比之下,“青少年模式”下的那些“小猪佩奇”“喜羊羊”之类的内容,虽然满足了要求,但满足不了需求,也缺乏对青少年的“智商尊重”,自然也饱受诟病与嫌弃。
如何“破题”?
内容永远为“王”
对于平台而言,内容永远为“王”,高质量的内容永远是用户的首选,这在破解“青少年模式”问题时同样受用。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指出,要想真正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保护模式,就需要考虑青少年上网的社会活动、知识学习、娱乐社交需求,帮助他们融入互联网,但又要避免其与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接触。更需要考虑网上对于未成年人群体的高质量有益内容的持续供给,加大普惠免费高质量内容建设力度,以及这些优质内容在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
针对“青少年模式”下内容低幼化倾向,无法吸引青少年这一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建议:“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协同开展内容建设,以未成年人和家长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明确内容的类型、数量、更新频率等标准,用优质有趣的健康内容吸引未成年人用户,以平台原创、共创共享或统一采购的方式,对创作者进行奖励,拓展优质资源供给能力,搭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池’。”
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保护模式,关键在于服务好被保护者。面对“青少年模式”的上面这些问题,或许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让青少年看到什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平台的用户群体之一,青少年用户的需求同样需要被尊重和认真对待,而当下许多平台“青少年模式”的低幼化内容推送,则充满着一股“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爹味”与霸道感。
实际上,只要“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做好了、做全了,哪怕验证繁琐了一些、步骤复杂了一些,青少年与家长们也自会主动打开“青少年模式”来享受高质量的青少年内容服务,又何尝需要担心这个模式“门可罗雀”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