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发布!粤港澳三地共商大湾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南方新闻网
+订阅

南方网讯 11月10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以“高起点、高站位、高质量”为主题,发布了“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促成了60个合作项目签约落地,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优质的卫生健康保障。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在广州召开。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粤港澳三地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负责人,省、市有关领导,来自境内外的6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医疗卫生行业代表、生物医药产业代表、AI智能科技企业代表等共600余人参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致辞中指出,粤港澳三地全力推动健康湾区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的基础上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优质资源不断实现新的互补,协同创新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一系列的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希望粤港澳三地政府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携手共建共享共赢。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完善紧急医疗健康资源联通机制,满足湾区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要提高科学素质动力,不仅仅是好奇心,也不仅仅是兴趣,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使命感。”在大会主论坛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围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及人才素质”主题进行发言。他指出,中国有些使命、有些工作、有些“卡脖子”的问题需要解决,作为专业人士,就是要在完成使命中培养出自己的兴趣,同时在培养兴趣时要热爱。有了热爱的基础,就有了追求,最后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产生创新,这就是创新的动力。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行政部门、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科技企业等进行了各层面的交流合作。本届大会发布了“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展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合作大会以来健康湾区探索创新的成果。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签约项目启动。

开幕式还对本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15项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进行展示。据了解,本届大会共达成60个合作项目,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稀有血型库共享、罕见病救治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推动粤港澳三地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交流,为塑造健康湾区提供重要支撑。

本届大会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南沙区人民政府承办。为期一天半的会期中,三地行政高层将进行圆桌会议,围绕推动湾区建设、促进湾区融合发展等献计献策、交流互动;还将开设“创新与人才”“高质量与国际化”“应急与公共卫生”“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等4个平行分论坛、12个专题学术论坛,邀请与会代表通过主旨演讲和对话的方式围绕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合作潜能、政策协同、医疗资源互通共享、科研创新合作、产业要素互补等展开研讨;并设置3条实地参观考察路线,集中展示广州在卫生健康领域科研、产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成果。

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

案例一: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

粤港、粤澳联合开展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今年来,广东派遣11名医生通过有限度注册、有限度执照等方式赴香港、澳门公立医疗机构执业,派遣82名护士、放射技师和中医专家赴香港交流。港澳同行也多次来粤开展交流。三地同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通过人才交流带动机构合作,促进湾区医疗人才培养与发展。

案例二:港澳药械在湾区内地使用政策创新

广东省从2021年起实施“港澳药械通”政策。目前,指定医疗机构范围已扩展至大湾区内地19家指定医院,可以引进临床急需的港澳上市药品和先进性医疗器械,为大湾区港澳同胞及社会患者用药用械提供便利。此外,广东省支持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指定医疗机构使用澳门地区已上市的部分药品,更大程度地惠及了合作区内澳门居民的用药需求。

案例三:穗港合作打造广州特色港式医疗服务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制定卫生健康领域“1+10”方案。南沙区设立首个以“香港医生提供医疗服务”为核心的穗港“全科门诊部”。黄埔、南沙、越秀部分公立医院设立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提供全科门诊、院内专科转诊、香港远程会诊、保险咨询及直付等一站式医疗服务。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南沙全方位开展社区全科医疗培训项目,建设规范化的穗港融合“家庭医生工作室”。

案例四:深港合作建立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

深圳市与香港合作加强医疗服务标准衔接,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在内地三甲医院评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融入国际医院评审评价要求,创新编制《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 (2021版),并通过国际医疗质量协会 (ISQua) 认证,成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目前已有5个城市13家医院(含香港4家)参与首批认证。

案例五:珠海立法便利澳门医疗人员到横琴执业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积极推动《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在珠海立法,已于2023年8月1日起实施。按照该法规,澳门医疗人员通过注册后即可到横琴执业;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澳门中医生无需取得内地医师资格,可直接到合作区开设中医诊所并执业。该立法为琴澳优质医疗资源流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案例六:穗澳合作优化儿童跨境诊疗服务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与澳门镜湖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快速便捷的急危重症患儿通关、交接、转运救治体系,开通了澳门转诊患者住院绿色通道,打破跨境结算壁垒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并通过跨境远程MDT保证出院后续治疗及康复。近年来,收治的脊髓性肌萎症等疑难罕见病患儿均已康复出院。

案例七:深圳优化港澳在深办医行医环境

深圳市持续优化港澳服务提供主体在深办医行医政策,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出台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若干措施,优化港澳医师在深注册执业,建立香港专科医师与现行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转换机制,率先实现港澳医师多点执业。深港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获内地认可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共建医学专科培训中心,集聚香港和国际一流资源开展医学人才培养交流。

案例八:珠澳联合推动卫生健康深度合作

珠澳医疗机构通过专家互聘提高综合医疗能力。通过共建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医学中心及医疗机器人创新研究中心,开展院校学生见习、实习教学、医护技管人员进修培训等医学人才联合培养,提升医学教学水平。通过开展医院合作共建、科研和成果转化,促进科研创新合作。推进澳门转介患者便民服务,接收澳门患者转介至珠海市指定医院,并提供便捷绿色通道服务。

案例九:深港探索跨境医疗服务衔接

深圳市与香港协同创新香港医疗福利过境、电子病历过河等跨境医疗服务衔接措施。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施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和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医院管理局病人先导计划,便利居粤香港居民在当地接受相关医疗服务。经患者申请、电子健康纪录统筹处和香港特区医院管理局核实及跟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可接收跨境传送的相关电子病历复本,双方初步建立电子病历跨境传送机制。

案例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创新发展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传统外用中药制剂、同名同方药等产品的开发、注册申报和委托生产等业务。着力打响“澳门监造+横琴生产”品牌,部分药品获得澳门药品跨境委托制造许可批件。牵头协调将内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首次跨境使用,广东省中医院5种院内制剂获批发往澳门镜湖医院用于临床。产业园现有注册企业191家,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氛围。

文字:邓雪婷

通讯员:穗卫健宣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