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请指教!》第二季
历经千百年沉淀,惠州非遗种类繁多,生生不息,是惠州人民用勤劳、智慧所造就的文化瑰宝,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形成了独属于惠州的文化内涵。《师傅,请指教!》第二季联动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高光打向惠州非遗中的“事与人”,走近那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古老智慧,听听惠州非遗传承人一瞬一生的故事,把镌刻着历史记忆的非遗手艺重拾,让非遗“活”起来,让坚守手艺的灵魂永不孤独。
在惠州,
许多人的早晨,
都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粉开始!
有汤有料有温度,
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
一碗过后,
再冰冷的人和事都不重要了,
那是从胃而来的底气。
汤粉配料千千万,
惠州人却钟情这个金灿灿的肉片,
一口下去,爽口滑嫩。
惠州汤粉的重头戏“金镶肉”
在东江地区(包括现今深圳宝安、东莞凤岗、汕尾、惠阳、河源、梅州部分地区在内),人们都习惯将酿猪皮叫作“金镶肉”。民间还赋予其各种传说,一道简单的美食,蕴含着客家人勤俭节约的美德和聪慧的结晶。
酿猪皮流行于汝湖镇仍图,首创于晚清时期(19世纪90年代),后在20世纪30年代经仍图人陈德旦初步改良,使得其美名开始远扬,许多吃过的酿猪皮的群众,为这口美味取了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就是“金镶肉”。
金镶肉,闻其名便知其形。外面由两层金黄的猪皮包裹着用上等猪肉打成的肉胶馅。吃起来口感丰富,除了猪肉的鲜甜味外,还有猪皮的滑爽,韧中带脆的口感,令人吃过后回味无穷。
金镶肉第五代传承人
1992年,张学胜在横沥做生意的时候吃到了一碗猪脚汤粉,卤香软糯的猪脚和浓郁清鲜的汤底勾动着他的味蕾,他决定要拜师学艺。学成后的张学胜回到家乡平潭镇,开起了旺金龙汤粉店,专卖卤猪脚汤粉,每天早晨六点就开始用骨头熬炖的汤底和卤水成功俘获了一批食客,渐渐地张学胜和他的旺金龙汤粉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
为了让自家汤粉更加美味,张学胜决心向酿猪皮第四代传承人林计孙多学一门手艺。在虚心学习酿猪皮制作技艺后,张学胜发现,原有的单边猪皮酿法有时会肉馅滑落、猪皮分离,使得口感变差。对此,他做了改良,在原有的基础上往肉馅的另一面加多了一层猪皮,两层猪皮夹着肉胶,使得口感有了进一步提升,形状也更加美观,两边的肉皮呈金黄色,中间的肉胶如同在两侧镶嵌黄金,色泽诱人,使人食欲大增。
金镶肉的推出,引得到店食客赞叹不已,口口相传,越来越多乡贤养成了买完菜便到店里吃上一碗粉的习惯。碰上周日放假,门口还会排起长队,许多人都因这份简单的猪皮肉丸猪脚粉,慕名而来。
“餐饮行业最重要的就是新鲜,放进嘴里的东西不能马虎。我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起床,洗漱完就到门口收新鲜的猪肉,开始做肉馅,最新鲜的猪肉打出来的肉泥口感才是最好的。经过九道工序才能做成这份看似简单的惠州美食。很多人从外省都要加我联系方式让我寄我这个'金镶肉'过去。”张学胜自豪地说道。
如今,酿猪皮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张学胜和他的儿子张裕林开始扩展原有的小作坊,秉承传统核心工艺技法,严格挑选猪肉等原材料,适当引进机器代替某些人工的步骤,他们制作的酿猪皮和肉丸等肉胶制品在东江流域供不应求,还有很多食客将他厂里生产的酿猪皮带到了自己生活的城市,让这道小小的惠州美食走向全国各地。
张学胜靠着多年好手艺一年卖掉二十万斤酿猪皮,仅仅是因为心中有一个信念:“不想让传统的惠州味道消失,要把这些记忆里的美食传承下来留给后人!”
对惠州人口味的坚守,
张学胜从自己亲力亲为,
到慢慢将手艺一点点传给儿子,
传统手艺与现代创新的碰撞,
父子俩将生活酿进了一块块金镶肉里,
它独特的口感和味道唤醒了无数人的清晨 。
如果你也想了解金镶肉的制作技艺,
那么这场直播,请你一定来!
《师傅,请指教!》第二季
金镶肉制作技艺
直播时间
11月10日下午16时
特别鸣谢
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支持媒体
惠州发布、惠城发布、
惠城文旅体、惠州市惠城区文化馆
来源:东江传媒网,转载请注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