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安全攻略,请查收!

中山火炬发布
+订阅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到了

大家都想好买什么了吗?

“双十一”购物

盯上你钱包的不只有商家

还有“虎视眈眈”的诈骗分子

每年“双十一”都是

网购诈骗的高发期

以下这份《手机支付安全攻略》

你一定要看完!

PART01

中消协发布提醒

防范网购退货退款骗术

据新华社电 中消协11月7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防范“网络购物退货退款”骗术,即不法分子以平台退货退款名义实施诈骗活动。

据中消协介绍,有的不法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的购物信息,谎称是电商或物流客服,利用“商品有质量问题”“快递丢失”“会员充值出现问题”等话术谎称进行超额赔付,诱导消费者离开官方平台,下载虚假App或加入微信群进行赔付,从而进一步套取消费者银行卡号、手机号、验证码等信息,最后将消费者的钱款转走。

有的不法分子以“激活退款通道”“缴纳退款保证金”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汇款,称会将钱连同赔偿一并返还给受害人,当受害人将钱转至不法分子提供的账户之后,又会以其他借口诱导受害人继续进行转账,连续诈骗。

提醒

要了解退货退款流程。正规网购平台的退款、赔付款都是从顾客支付账户原路返回,没有所谓的“退款链接”,也无须下载其他App,要求另行下载App或扫码入群等大概率是骗子。如果快递丢失,物流公司一般会将等额货款赔给卖家(寄件人)再由卖家重新发货,不会主动联系收件人进行退款,更不可能提供“退款链接”。凡是接到自称“商家”或“客服”的电话,声称商品需要退款或重新付款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流程办理,并第一时间登录官方平台核实真伪。

要保护个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扫描陌生二维码,不下载陌生软件,不加入陌生群聊,尤其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验证码等重要信息,预防网络诈骗。

要警惕涉卡转账。不管什么理由,如果出现提供银行卡账号密码、转账、汇款等要求时,应高度警惕,立即停止。

PART02

要实惠更要识伪辨伪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工作人员提醒谨防5类骗局

据新华社电 “双十一”将至,“预付满减”“限时秒杀”“瓜分现金红包”等优惠活动多多,各类电信诈骗也花样层出。中国人民银行某分行负责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治理的工作人员提示消费者,在思考如何叠加优惠的同时,更需识伪辨伪,避免落入5类骗局。

该工作人员提示,退款渠道选正规,脱离平台要当心,红包领取需谨慎,抽奖免单细甄别。这样才能在享受优惠的同时,避免“踩坑”被骗。

01

网购退款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购物网站客服,以货品丢失、产品质量问题或交易失败等理由,主动提出退款赔付,诱导消费者在虚假网页填写个人信息;或提出多倍赔付,但需垫付同等资金才可完成理赔,最终将消费者资金骗走。

02

虚假购物诈骗。

不法分子先在正规网页、平台发布“低价促销”等虚假信息吸引消费者,在取得消费者联系方式后,要求其按照指示操作,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进行诈骗。

03

虚假红包诈骗。

“双十一”活动期间,各大电商平台会以派发红包的方式为促销活动预热,不法分子借机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平台诱骗消费者点击虚假红包,借此收集大量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04

预售商品诈骗。

不法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或网购平台冒充电商,发布“预购”“限时购”等信息吸引消费者,骗取消费者信任后编造收取定金优先发货、货物被扣要交罚款等理由,要求消费者汇款转账,随即拉黑联系方式。

05

中奖免单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双十一”电商平台抽奖活动,向消费者发送中奖短信,诱骗其登录钓鱼网站实施诈骗;或当消费者根据短信内容求证中奖信息时,要求消费者先缴纳“公证费”“手续费”或“保证金”进行诈骗。

PART03

公安部

严打网上侵权假冒犯罪

据新华社电 记者昨日从公安部获悉,今年以来,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持续依法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假冒犯罪活动,共破获相关案件1700余起,集中打掉一批利用网购模式进行欺诈式售假的犯罪团伙。公安部8日公布打击网上侵权假冒犯罪10起典型案例。

10起网上侵权假冒犯罪典型案例包括盗版教辅图书、销售假冒品牌服饰、生产销售伪劣消防器材、制售假冒品牌运动鞋、制售假冒品牌手表等。

近年来,随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消费领域制假售假犯罪活动持续向网上转移,损害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网络消费环境。对此,公安机关高度重视,针对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跨区域、系列性大要案件,坚决摧毁犯罪窝点,坚决查处组织者、经营者、获利者,坚决斩断非法利益链条。同时,推动电商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网上消费环境治理,有力遏制此类侵权假冒行为多发高发势头。

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保持对各类侵权假冒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积极协同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健全完善打击犯罪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切实维护消费市场秩序。

10起网上侵权假冒犯罪典型案例:

1、江苏等地公安机关破获盗版教辅图书系列案。今年以来,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会同版权等部门深入推进“青少年版权保护季”专项行动,紧盯开学季时间节点,强化线索搜集研判,连续侦破连云港“3·12”、嘉兴“4·07”、开封“2·01”、滨州“3·12”等一批盗版教辅图书重点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8名,打掉非法装订印刷窝点、储存仓库18处,现场查获盗版中小学教辅和法考、建筑、会计等资格考试教材560余万册,全链条打掉通过互联网销售盗版教辅图书的犯罪链条。

2、上海公安机关破获“6·14”销售假冒品牌服饰案。今年6月,上海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线索破获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打掉线上售假的电商平台并关停服务器,现场查扣大批假冒品牌服饰。经查,犯罪嫌疑人设立网络科技公司,雇佣技术人员搭建电商平台App,通过互联网招募销售假冒品牌服饰的商家入驻,并大肆投放广告,将假冒商品包装成特价正品推广引流,在入驻商家报价的基础上加价30%—50%对外销售牟利。

3、安徽公安机关破获“7·3”生产销售伪劣消防器材案。今年6月,安徽淮北公安机关根据工作掌握线索破获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0名,捣毁生产、仓储窝点6个,扣押伪劣手提式干粉灭火器3万余只、灭火器筒体5万余只、不合格干粉原料20余吨、假冒灭火器产品合格证等6万余张。经查,犯罪嫌疑人租赁厂房设立制假窝点,采购灌装机、贴标机等设备和不合格干粉、灭火器筒、假冒标识等原材料,大肆灌装生产伪劣灭火器,在互联网平台开设多家网店冒充正品消防器材对外销售。

4、福建公安机关破获“3·07”制售假冒品牌运动鞋案。今年4月,福建泉州公安机关根据权利人企业举报线索破获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捣毁制假生产线8条、制假售假窝点27处。经查,犯罪嫌疑人租赁厂房设立制假窝点生产假冒品牌运动鞋,伪造品牌授权书在直播平台上注册店铺,打着“官方授权店铺”名义直播展示商品吸引消费者,并引流至社交平台进行销售。

5、湖南公安机关破获“7·21”销售假冒汽车配饰件案。今年6月,湖南长沙公安机关根据企业举报线索破获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3名,打掉制假售假犯罪窝点3处,现场查扣假冒20余个品牌的汽车配饰件2.3万件。经查,犯罪嫌疑人采购假冒品牌轮毂盖、扶手垫、车标等汽车配饰件,通过其在电商平台注册或通过网络购买的多家网店,按照成本价6至7倍的价格对外销售。

6、广东公安机关破获“10·25”制售假冒品牌手表案。今年4月,广东广州公安机关根据网上兜售假冒品牌手表直播、短视频线索破获该案,打掉犯罪团伙15个,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名,查获假冒品牌手表成品8800余支、配件30余万个、制假机器设备20台。经查,犯罪嫌疑人从市场上采购表盘、表针等各类原材料,组装加工成假冒品牌手表成品,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营销等方式低价对外销售。

7、广西公安机关破获“7·29”制售假冒网红品牌螺蛳粉案。今年7月,广西柳州公安机关根据工作中发现线索,破获“7·29”制售假冒某网红品牌螺蛳粉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捣毁生产、仓储犯罪窝点2处,现场查获假冒网红品牌螺蛳粉成品3万余袋、封装流水线3条、制假设备13台及大量半成品、配料。经查,犯罪嫌疑人租赁厂房设立生产窝点,购进各类制假原料,在未经权利人授权同意的情况下,大量加工生产假冒网红品牌螺蛳粉,通过线上网店和线下实体店对外销售。

8、重庆公安机关破获“9·15”制售假冒品牌灯具案。今年9月,重庆公安机关根据“惠民利企”调研走访中获得的案件线索破获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7名,打掉生产、仓储、销售犯罪窝点13处,现场查扣生产流水线6条、假冒国内外品牌照明灯具9万余套、各类包装材料28万余套。经查,犯罪嫌疑人租赁厂房设立制假窝点,购进各类制假原材料、伪造合格证等,加工生产假冒品牌灯具,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开设20余家网店,冒充正品授权经销商,并以低价对外进行销售。

9、四川公安机关破获“1·09”制售伪劣燃气热水器案。今年1月,四川乐山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破获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捣毁制售假窝点5处,缴获假冒品牌燃气热水器2300余台,扣押燃气热水器火排、锁阀等配件2.4万余个。经查,犯罪嫌疑人采购各类热水器配件,雇佣工人组装生产热水器成品,利用非法印制的说明书、3C强制认证标准等各类包材,包装成成品,通过线上网店和发展线下经销商相结合的方式对外销售。

10、四川公安机关破获“6·01”制售假冒品牌化妆品案。今年6月,四川广安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线索破获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捣毁生产窝点5处,现场查扣假冒某品牌化妆品3.5万盒。经查,犯罪嫌疑人租用门店设立多处制假窝点,采购生产设备和包材,在各处窝点内分别生产化妆品半成品、配件及防伪码,加工组装成成品后,以50—70元不等的价格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

中山火炬融媒体中心

责编:戎明星

执行总编辑:宋文君

总编辑:龙梦君

素材来源:河南法制报、新华社、中国警察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