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世界工厂”种水稻,收获农民正高职称

南方农村报

在职称评审线上答辩当天,农民姚雅换上了白衬衫、黑西裤,端正地坐在电脑屏幕前,紧张地等待着对面十多位农业领域专家的提问。

“水稻晒干后的水分是多少?”“稻种的发芽率应保障在多少?”“水稻生长适宜的pH值又是多少?”……面对一系列专业题目,姚雅并没有被难倒,一一作出了回答,“没有特意去背书,我回答的都是我在实践中检验出的结果。”

今年10月,姚雅终于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职称证书,获评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成为东莞第一个拥有正高职称的农民。

回顾二十余年的种粮生涯,每一次的重要转折,就如一场答辩,姚雅必须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创新去作答,才能获得丰收。

姚雅驾驶着农机(受访者供图)

姚雅驾驶着农机(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答辩” 

首试机械种粮成为“万元户”

出生于1975年的姚雅,今年48岁,自幼便跟随父亲从老家湖南迁至东莞市谢岗镇,此后便一直在东莞生活。按照他的话说,“从小吃东莞的米,喝东莞的水,说东莞的话,读东莞的书”,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道地的东莞人。

从小跟着父亲种粮的姚雅,深知种粮的艰辛,“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早出晚归,就为了那一亩三分地。”因此,高中没毕业,他便选择了逃离农村,去外地学习机械维修并打算创业,却发现创业的成本太高,在外地漂泊了两年后无奈选择返乡。

回到东莞的姚雅,当时能想到的只有继续种粮这一条道路,“种粮成本低,虽然利润不高,但至少不会饿肚子。”但如何摆脱上一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境,寻找到一条农业发展的出路呢?他想到了毛泽东曾说过的一句话:“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恰好,他曾学习了两年机械维修的本领,对于驾驶机械非常熟练。“如果能够买上一台拖拉机和收割机,不就能大大减少劳动力成本?”希望的种子在他心里萌发。

“用农业机械化的思维种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莞属实少见。”姚雅告诉记者,购置一台国产的拖拉机和收割机,在当时需要花费五六万元,这对于他而言是笔天文数字,无奈之下,只能四处筹集费用。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找到了当时谢岗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向他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规划与构想,并提出了购买农机的申请,最终经费的问题得以解决,但他也写下了承诺书与欠条。

1998年,在购置农机的第一年,姚雅流转了村里300亩土地种植水稻,当年就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谢岗镇首批收割机机主,达成“万元户”的成就。姚雅给南方农村报记者算了一笔账:1台收割机每天能收割70-80亩水稻,代替至少50个劳动力,节省了原本每天3000多元的人工费,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净赚一万多元。收割完自家的水稻,还能将农机租给其他种植户,“各家各户都是排着队请我来收割”,他满脸自豪地说。

“第一年我就净赚了10万元,一次性结清了所有的欠款。当时,我开心得几天几夜没睡着觉,请了一群朋友来喝米酒!”姚雅回忆道。第二年,他又花费24万元购入了日本进口的“久保田”收割机,1台机器每天能收割100多亩的水稻,当年净赚了20万元。

姚雅在田间操作农业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姚雅在田间操作农业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从1998年到2006年,姚雅不断扩张他的农业机械化种粮版图,流转了谢岗镇2000多亩农田,拥有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等20多台农机,实现种粮全过程机械化,成为了谢岗镇乃至东莞市的知名种粮大户。

姚雅首次创业成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他参与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正好赶上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时期。2004年,在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一是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对农民购买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二是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从此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第二次“答辩” 

首创“稻田公园”运作模式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现了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到一座“世界工厂”的发展奇迹。

在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进程中,东莞农业的发展空间却逐步缩小。处于这一大环境之下,姚雅自2008年起将发展目光投向台山、怀集等其他种粮大县,并于2010年成立广东雅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最高峰的时候在全省流转了五六千亩农田,成为广东省知名的种粮大户。

时间的指针转动得飞快,姚雅在外市打拼的十年一晃而过。2018年某天,他接到了来自家乡的一通电话,邀请他回去发展农业,为东莞粮食安全作贡献。这一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如此重视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姚雅分析道。

在姚雅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进程中,遇到连片、地力好的农田越来越少,土地流转难度越来越大,盈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的问题。基于对未来行业前景的考虑,以及想要回到东莞的家乡情怀,姚雅在2018年将事业重心迁回东莞。在原本事业遭遇瓶颈时,该如何在农业领域开创新的事业?“茶山镇的有关领导给我指了一条明路——打造精品农业。不仅要种粮,还要搞好周边环境。只要环境搞好了,病虫害会减少,粮食产量也就提升了,还会带来许多无形的社会效益。”于是,打造集生产、科研、科普、观光、劳动实践为一体的稻田公园的想法就此产生。

受访者供图

茶山镇上元稻田公园

茶山镇上元稻田公园

茶山镇上元稻田公园,便是姚雅的首次成功实践。上元稻田公园改造前,主要出租给菜农种植西洋菜、通菜等,菜农在田间违规搭建大量窝棚,生活污水横流、电线乱拉、大雨天内涝严重、环境杂乱差。2019年,在田间窝棚整治和美丽田园建设的契机下,茶山镇投入850多万元进行整治并新建观光长廊。姚雅流转了上元村250亩农田,统一种植了水稻,还申请打造了市级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市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点。如今,上元稻田公园已经成为了茶山镇的网红景点,来这里旅游的人都会来这里观赏一番。

近些年,姚雅一直在东莞推广“稻田公园”模式。据他介绍,自己经营以及参与打造的稻田公园,数量已达8个。“在东莞这座‘世界工厂’,稻田公园给了打工人一个减压的空间。这种农业模式,也十分符合东莞的城市形象。”他说。

在厚街镇,姚雅正在打造全市第一家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稻田公园

在厚街镇,姚雅正在打造全市第一家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稻田公园

 第三次“答辩” 

首获东莞农民正高职称

高中辍学的姚雅,很难想象,在快五十岁的年纪,能够拿到一个和大学教授同职称的“正高级职称”,“我身边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都开我玩笑,喊我‘姚教授’。”他笑着说道。

姚雅获评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专业正高级工程师

姚雅获评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专业正高级工程师

据了解,2021年,广东省在全国首创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已连续两年进行评审工作。该项评审工作,聚焦开发我省100多万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让活跃在乡村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能脱颖而出,重点突出实践、实操能力考核,对于学历、课题、论文等放宽条件或不作要求。

“种地也要评职称?”“农民评职称有什么用呢?”面对周围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姚雅表示:“这张证书,是对我专业能力的认可。我与父辈的不同就在于这里,他们凭着经验种田,而我会在实践中检验科学。”

姚雅认为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品质,凡是遇到难题一定会找到原因,再解决问题。种粮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深奥的学问。为什么这块地产量不高?为什么水稻生长迟缓?种子、温度、日照、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这些都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每每遇到这些难题,他便会去查阅专业书籍,了解水稻的种植历史,甚至检验书中记载的数据与结果。

而这种习惯与品质,也被姚雅运用到选种工作中。2010年起,姚雅就参与到东莞市应急种子储备工作,共引进了100多个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品种,在自己的生产基地中反复实践,最终筛选出适合在东莞生长的种子,再向农户进行推广,尽可能减少农户在选种方面的损失。据了解,近三年,姚雅指导100多名种植户用上新技术、新农机,让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

种粮时间超过20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种粮面积超过1000亩、交售优质稻谷超过15万吨……姚雅获评农民正高职称的背后,是他二十多年来对东莞粮食生产作出的贡献。问及拿到正高职称后要做什么?他说:“继续去种我的粮。”

秋风起,稻谷黄。一如过去的岁岁年年,姚雅站在他的稻田边,等待着又一年的丰收。


【记者】谢晓莉 洪记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肖婉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