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粮食安全观察:拓展更多有效耕地,加快新品种引种推广

南方+ 记者

散户种粮成本居高不下,老一辈传统农民年老力衰,粮食收益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谁来耕地、如何提高种植效益,已成为时代之问。

不同于北方大面积的平原耕地,岭南地区农田往往零碎、分散,不利于土地整块连片流转,不适合推行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保障粮食生产面临诸多现实难题。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是仅次于肇庆的产粮大市,也是正在崛起的新型工业城市。随着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确保粮食产量稳增不减、保障好粮食安全,是惠州“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

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拓展更多有效耕地是降低粮食安全风险的途径之一。当前,惠州农业部门在推动盐碱地改造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下一步要继续聚焦盐碱地土壤改造、耕地地力培育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土壤健康研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和土壤环境不佳的撂荒地。

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快新品种引种推广,从源头上消除粮食安全风险隐患。经过多年农科育种,越来越多适宜不同气候、土质环境的粮食品种进入市场,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型作物品种的种植试验、示范推广,支持种植龙头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合体系,用现代种业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手段监测耕地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耕地资源监测体系,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数字和信息化技术,创新耕地数据管理模式,实现资源数据监测与开发利用,为耕地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链接

守护粮食安全,惠州有“粮”方!

惠州将建立撂荒耕地复种长效机制

南方+记者 乌天宇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