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超千斤!博罗引进优质稻种,助力“撂荒地”变“致富田”

博罗发布
+订阅

金秋时节,博罗的田野上,金色稻浪随风起伏,处处是“丰”景。11月6日,博罗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对罗阳街道梅林村、泰美镇三径村的撂荒地水稻示范点进行测产,平均亩产分别为湿谷1032斤、湿谷1124斤。

在罗阳街道梅林村的水稻示范点,收割机在稻田内来回穿梭,收割、脱粒……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金灿灿的稻谷犹如一道道金色的带子流进停靠在田边的货车中。稻田旁,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水稻实收测产工作,通过机械实收、测量面积、称湿谷重等流程,测算得出该示范点亩产稻谷湿谷1032斤,达到优质丝苗米高产目标。

然而眼前这片丰收的土地,去年还处于撂荒的“沉睡状态”。据了解,为了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在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今年梅林村引入了优质常规稻品种南晶香占,积极开展水稻耕种、土壤改良等工作,盘活了耕地资源,让撂荒地变成丰收的“粮袋子”。

“罗阳街道梅林村、泰美镇三径村是中低产田改造的标准化示范点,也是开展粮食生产的示范点。我们通过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管理来进行改造工作,为粮食生产安全工作提供了保障。”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日芳说。

除了优质丝苗米品种南晶香占外,该中心在泰美镇三径村引进推广的耐旱品种旱优113,与普通品种相比,表现出相对耐旱和更强的生长性。三径村水稻示范点原是撂荒的贫瘠地,开荒后今年是第一年种植水稻,在土地肥力不足的情况,经实收测产湿谷达每亩1124斤。

罗阳街道梅林村和泰美镇三径村示范点的丰产景象,只是博罗县推动撂荒地复耕复产工作的一个缩影。接下来,博罗将继续充分落实“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引导撂荒地科学复耕复种,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