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之乡”打造融合示范“新标杆”|百千万 连州行

南方+ 记者

北风渐起,天朗气清,清远连州市东陂镇“乡味”别样浓。

空气中氤氲着美食的独特风味。作为腊味专业镇,东陂随处可见腊味悬挂。一缕缕金黄色的阳光洒落,一排排腊肉、腊肠、腊鸭更显晶莹透亮、肉香扑鼻。

山水间孕育了绝美的醉人风光。国家5A级景区连州地下河别有洞天、五光十色,西塘村绿水青山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文化结合,“山水+休闲、田园+体验、文化+研学”有机融合,研学科教、田园体验等新业态兴起。

东陂镇地处连州市西北部,是当地中心镇之一。2020年11月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以来,东陂镇村环境持续改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将撂荒地建成现代化标准化农业种植基地,建设东陂镇农旅多功能产业园,打造马头陂田园综合体“网红”景点。并探索实行“村集体提供土地资源+村民提供闲置资产+政府组织建设+企业包装运营”的模式,引导村集体和村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闲置民房等入股分成,盘活资源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面子”更靓、“里子”更实,作为中心镇和“试验田”,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东陂将蹚出一条怎样的城乡融合新路径?

作为连州的中心镇之一,东陂致力蹚出一条城乡融合新路径。黄津 摄

作为连州的中心镇之一,东陂致力蹚出一条城乡融合新路径。黄津 摄

《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发布,东陂镇(腊味)榜上有名。黄津 摄

《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发布,东陂镇(腊味)榜上有名。黄津 摄

东陂镇将在西塘村打造文旅融合项目。黄津 摄

东陂镇将在西塘村打造文旅融合项目。黄津 摄

新篇章

家庭工坊迈向规模企业

统筹城乡发展如何因地制宜?

东陂镇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秋冬季风力较大。有风、有阳光,可以做什么?300多年前,东陂人就采用自然晾晒、风干工艺制作腊味,作为当地人逢年过节的必备美食,家家户户制作晾晒腊味的场景甚是壮观。

一根香腊味,成就大产业。当前,东陂腊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陂镇狠抓“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形成“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经济发展格局,2022年东陂腊味产量达2000吨,销售额超2.2亿元。今年,《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发布,东陂镇(腊味)榜上有名,成为清远入选四镇之一。

东陂腊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图为腊蛋。黄津 摄

东陂腊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图为腊蛋。黄津 摄

近年来,连州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试点“一镇三村”的创建工作,东陂镇便是唯一的镇级试点。在连州市委、市政府对“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中,东陂镇的核心工作是发挥县域副中心的定位优势,把东陂腊味、花卉、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打造融合示范“新标杆”。

在这一工作部署的引领下,东陂镇扎实推动富瑭腊味产业园、红满天花卉基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达飞纪念馆、马头陂田园综合体等众多产业融合项目落地,切实以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优势主导产业,腊味产业的升级之路稳扎稳打有章法。

东陂镇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走规模化之路。

早些年,镇上腊味企业多为家庭工坊。随着当地引入富瑭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农旅融合乡村振兴多功能现代产业园,建成汇棉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全镇从事腊味产业的农户及作坊超100户,生产加工厂达30家。上述企业中,成规模企业有1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2家,涌现多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稳定带动东陂镇就业近1000人。

当地完善产品研发机制,让腊味生产不用“看天吃饭”,破解特色产业腊味受季节性限制的问题,实现一年四季全天候供应。提升现代化、自动化生产能力,深挖市场潜力,研发预制腊味煲仔饭等关联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腊味产业“触电”“入网”,小网线带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东陂加强农产品分级、包装、营销,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多家腊味企业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食品旗舰店,推动“双线”互动发展,部分企业线上销售额占比从10%-20%提高到60%-70%。

乡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陂镇打造其他主导产业也是紧锣密鼓、捷报频传。

为推动花卉产业升级,东陂镇在现有红满天花卉基地的基础上,增资7000万元打造花卉基地大江村委会分基地,并将启动集培育、生产、观光于一体的红满天花卉产业园项目二期建设。

新画卷

美丽风景迈向“美丽经济”

“老牌”旅游名镇做对了什么?

“洞中有洞、洞中有桥、洞中有河、洞中有瀑布”,这神秘瑰丽的石钟乳和洞穴河流风光来自连州地下河风景区。每年慕名而来游览连州地下河的游客超百万人次,不久前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连州地下河景区接待游客4.79万人次,同比增长86%。

美景虽深藏洞中,名气却与日俱增,连州地下河为何“出圈”?

清远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州地下河则是这座城市中唯一的一个国家5A级景区。所谓5A级是中国旅游景区最高等级,目前全国共有318个国家5A级景区,其中广东有15个,连州地下河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八达岭长城、杭州西湖、山东泰山、拉萨布达拉宫等著名景区均站在同一“水平线”,足以看出连州地下河“实力过硬”。

国家5A级景区——连州地下河以其神秘瑰丽的石钟乳及洞穴暗河而著名。资料图

国家5A级景区——连州地下河以其神秘瑰丽的石钟乳及洞穴暗河而著名。资料图

景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景区的灵魂,文化向来都是出游的重要“驱动力”。

早在千年前,唐代大文豪刘禹锡就赞叹连州钟乳石“山秀而高,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铢”。岭南画派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来游时,在洞口左壁题下“连州地下河”五个大字。著名作家秦牧于1988年游览地下河后写下《神奇瑰丽的地下河》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连州地下河也于当年正式对外开放。

近年来,连州市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擦亮连州历史文化名城名片,升级优化连州地下河5A级景区,培育打造一批品质高、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打造百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坐拥连州地下河的东陂镇更是抢抓机遇、抢占先机,不断焕发农文旅新活力。

“依托连州地下河国家5A级景区和100多家腊味加工企业、加工作坊,东陂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传统的腊味加工产业,具备农旅产业发展的有利先天条件。”东陂镇党委书记吴飘扬说。

东陂镇“多箭齐发”,不断强化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马头陂田园综合体“网红”景点。利用连州地下河5A级景区人流量,旅游聚集人气的优势,积极盘活马头陂村各项资源资产,巧用天然泳池上下游沿线河流生态自然优势,打造集游泳、水果采摘、农家乐、露营于一体的马头陂田园综合体,吸引众多人流量,带动乡村旅游;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优势,谋划打造成“十亿元镇”,建强中心镇。

马头陂田园综合体。黄津 摄

马头陂田园综合体。黄津 摄

——创新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依托西塘村绿水青山、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文化等资源,将“山水+休闲、田园+体验、文化+研学”有机融合起来,发展研学科教、田园体验等乡村经济新业态的同时,着重在乡村民宿等方面狠下功夫,并进一步丰富内涵、规范发展、创新经营模式,以增强其增收致富功能,其中,项目充分利用西塘村自然山体及盘活村中闲置用地开发建设特色民宿。

如今,东陂镇串联起前江村历史建筑和茶盐古道、东陂村古石板街及冯达飞纪念馆、西塘村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东塘村连州地下河5A级景区等优质旅游资源,再辅之以东陂腊味产业,形成了东陂镇“粤湘廊道 南岭明珠”乡村振兴示范带。

阅读延伸:

广东版的“西南联大”焕发新光彩

踏过石板路,走进青砖黛瓦的宗祠、门楼,只见毛笔、砚台、纸张放于一排排木桌上……连州市东陂镇西塘村内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中的一幕幕,让人恍似穿越回到古时候的私塾或近代的学堂。

西塘村内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黄津 摄

西塘村内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黄津 摄

不少人知道“西南联大”,而在东陂镇,一栋栋古建筑不高、也不大,却筑起了抗战时期广东高等教育的“新高地”。

1939年12月底,粤北发生战事,在院长林砺儒的带领下,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前身)紧急从乳源搬迁至连县西塘村办学;1942年1月,学院迁至曲江桂头圩,1944年夏,由于战事爆发,学院再回迁西塘村。其中,西塘村中的双桂门楼、陈氏宗祠、伟臣公祠、东茂祖厅、五福公祠等均为学院办学旧址。

近年来,连州在对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同时,加大对省立文理学院在西塘办学历史的挖掘,联合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深挖提炼历史素材,为规划打造华南教育历史连县研学基地奠定坚实基础,西塘村也荣获“第一届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今年1月,总投资约9000万元的连州市东陂镇西塘山水绿谷文旅融合项目动工,打造一村(美丽西塘村)、一路(烽火研学路)、一陂(山水绿陂)、一带(河溪景观带)、一园(时光田园)、一营(猎趣营地)。

吴飘扬介绍,东陂镇将在西塘村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完善西塘村省立文理学院旧址及周边配套设施,打造以华南爱国教育历史和冯达飞故居为主线的研学路线,建设乡村振兴馆,开发特色民宿,打造主题营地,修建慢行绿道,整治周边河堤、河道,完善基础设施等,项目落地后将大大提升村集体收入,使西塘村群众“富”起来。

南方+记者 陈国飞 黄津

通讯员 黄哲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