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铿。资料图片
1929年元宵节,冯岭梅(“冯铿”原名)与许美勋甘冒生命危险,前往当时被称为“东方莫斯科”的上海,毅然地投奔共产党。
到上海的第二天,岭梅不顾旅途颠簸劳累,不管栖身之处还没有安顿好,就满怀激情来到南京路革命遗址凭吊。然后设法寻找地下党组织,与潮汕地区著名的革命人物杜国庠取得联系,接触到秘密出版的革命报刊。此时她似孤儿找到了母亲,倍感温暖。
初到上海时,她曾先后在持志大学和复旦大学攻读英语,后因经济拮据及工作需要而辍学。不久,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她开始投入革命实际工作。
她常在暮色苍茫的傍晚,在来去匆匆的行人中散发传单。有人拿到传单后,惊慌失措,她用简单的话语使他镇定;有人喜形于色,急着看,她用目光示意,使他警惕。她还常在深夜与几位同志一起在四川路一带用粉笔在电杆上书写标语。深度近视的她,书写时十分吃力,还不时要顾及周围的动静。
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考验,1929年5月,经杜国庠、柯柏年介绍,岭梅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理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革命斗争的实践使她更坚强、更成熟。和国民党侦探、巡警“捉迷藏”“甩尾巴”,她毫不慌张,应付自如,遇到紧急情况,她机智勇敢,转危为安。有一次,她正夹着一大卷苏区课本插图的原稿要去制版,恰遇上巡警“抄靶子”(拦路搜身),她退避不及,灵机一动,索性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挤在前面,以攻为守,安然脱身。
渐渐地,她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者,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革命工作,把对家庭、丈夫的爱蕴含在内心。她初参加地下斗争时,难免要提心吊胆,每天早上与丈夫握手告别时,默默相对,担心晚上能否再见。有一个晚上,她因开会误时,急匆匆赶回家不见丈夫身影,联想到白天听到有三处机关遭敌破坏的消息,不禁忧心如焚,忙赶到别处去寻找。而丈夫也为她的安全担心,正在到处寻找她,两人闹到半夜终于相逢时,她一下子颓然跌坐在楼梯上,庆幸彼此安然无恙。
夫妇俩都忙于革命工作,时常一日半月相互不明去处。有一天,许美勋深夜才回到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叠从内山书店买来的稿纸、一包糖果、两听牛奶罐头,罐头下压着一张她写的字条:“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没有忘记,特地抽空赶来,但不能等。稿纸和食品我已拿走部分。”这就是他们的爱情生活。
冯铿被枪杀时穿的羊毛背心。资料图片
她利用乘电车的间隙,为丈夫编织了一件蓝色的羊毛背心。后来,许美勋又把这件背心让给她穿,她牺牲时就穿了这件背心。新中国成立后在烈士牺牲的龙华旷地上曾发掘出一件边缘腐烂、颜色灰暗的毛背心,上面弹痕累累,后经许美勋细加鉴认,这正是当年她俩互赠的那件浸渍着革命之爱的羊毛背心。
她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之余,仍渴求学习,坚持创作。她虽辍学离校,但仍坚持自学英语和日语。她常在清晨或深夜,翻阅外文报刊,尤喜把同一本小说的英、日、中文版本对照着阅读,感到这是一种享受,认为多懂一门外语,就等于多打开一个崭新的天地。她还阅读党的文件、唯物主义哲学、革命文艺理论、苏俄文学作品等。她孜孜不倦地学习,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各种知识。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进行创作。
1929年冬,她写了短篇小说《乐园的幻灭》和《突变》,开始用“冯铿”之名,发表在次年的《拓荒者》月刊上,《乐园的幻灭》是描写一位女小学教员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后,对反动军队赶走学生、强占校园、无礼侮辱她的种种暴行感到无比愤怒,要为维护自己的“乐园”而反抗、斗争。《突变》的女主人公阿娥饱受压迫,对一切凌辱都逆来顺受,在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面前,终于领悟到:“我应该参加进工友们的集团,和他们取一致的行动”。阿娥的思想变化表明冯铿创作思想有了飞跃,她的作品开始转向社会底层的工人、贫民,描写了他们在沉重压迫下的觉醒。这两篇小说可以说是冯铿创作的转折点,她从此走上坚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
她的作品日臻成熟,但她从不自夸,毫不自满,对别人的作品常热情肯定,热心推荐。一次,她看了文学青年马宁写的以海陆丰暴动和广州起义为背景的小说《铁恋》,大加称赞,并立即推荐给南强书局的经理,第二日便给稿酬,使正在贫病交加的作者及时住进医院治疗。作者对此终生难忘,称冯铿是她的救命恩人。马宁后来回忆道:“当时不知道冯铿就是冯岭梅,岭梅这个名字在1926年就活在我心里了。”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对敌人文化“围剿”的一面鲜红的战斗旗帜。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召开的左联成立大会上,给冯铿留下深刻印象是革命文豪鲁迅先生的讲话。鲁迅说:“……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鲁迅先生怕自己的绍兴普通话与会者听不清,就在黑板上又用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韧”字。听了鲁迅先生的讲话后,冯铿她认识到,韧,就是要坚持到底,锲而不舍。
参加“左联”以后,冯铿主要在工农工作部工作。她工作积极、活跃。在当时“左联”地下活动的各种场合——公菲咖啡馆、教堂、公司附近的写字间、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丁玲和胡也频的家里,都不时出现冯铿的身影。她经常参加“左联”领导下的各高等院校的读书会和文学小组会。
当时,《士敏土》《爱的分野》等苏联小说,常成为大学生们的话题,冯铿便与青年学生从形象的艺术作品入手,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科学。这些活动,对团结争取广大青年学生,引导他们走向革命起了积极作用。
1930年5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在上海秘密召开。冯铿、柔石和胡也频作为“左联”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在租界的一幢洋楼里举行的,会场外布置了暗哨,会场内悬挂着马克思、列宁的像,红旗鲜艳夺目。来自各革命根据地的赤卫队战士、工农代表,尤其是红军战士那些激动人心的发言,使处在白色恐怖中的冯铿倍感亲切,激情满怀。冯铿还与一位农民妇女代表洪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尽管当时白色恐怖十分严重,但她仍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各项活动。这段日子里,冯铿与柔石的战斗友谊加深了,冯坚给柔石的信中说:“我们大家都是好兄弟,好朋友,我们互相策勉,我们互相搀扶着走上创造和寻求真理的道路!”这年秋天,柔石在冯铿支持下决心写一部表示自己转变的长篇小说,后因被捕而未能遂愿。
参加“左联”后,冯铿创作欲望更旺了,她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夜以继日地进行写作,有时几份稿子齐头并进或穿插进行。在她的创作后期,代表性的作品有中篇小说《重新起来》(手稿)、《最后的出路》,短篇小说《贩卖婴儿的妇人》《小阿强》《红的日记》等。《重新起来》是冯铿的代表作,全篇13章4万多字,是根据她自己早年的革命经历,流徙山村生活的体验和到上海后的见闻所写。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随着革命风云变幻,在革命和爱情发生冲突时,义无反顾地离开那思想沉沦的昔日情人,重新投身到伟大的工农群众运动中去。整部作品闪烁着强烈的思想光辉,堪称革命风云的时代画卷,是冯铿的压轴之作。
《贩卖婴儿的妇人》也是冯铿的优秀作品。小说描写一个挣扎在生活中的劳动妇女,饥寒交追,不得不去给资本家做奶妈。为此,又忍痛将只有两个月的婴儿抱到小菜场去低价出卖,但却被巡警以“贩卖人口”罪名逮捕。小说末尾,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呼天抢地的控诉:“我把我的儿子救活,你们不肯;一定要我和儿子都饿死,你们才称心吗!”深刻描绘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无情揭露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这一作品情节跌宕有致,心理描写细腻真切,文字洗练,标志着冯铿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日趋成熟。
《小阿强》是记述苏区一名少年在革命斗争中从放牛娃成长为少年先锋队队长的故事,是一篇出色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品。《红的日记》是根据马宁(当时化名为马英)等人讲述的苏区红军、赤卫队战斗生活有关材料写成的,作品塑造了女红军可敬可爱的形象。冯铿著的《小阿强》《红的日记》为中国文学史上直接反映和热烈讴歌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斗事迹和工农群众生活的第一批作品。
冯铿到上海参加了党和“左联”之后,政治上、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都进入成熟的时期。作品的题材也从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向写社会底层的工农大众、在党的教育下思想的觉醒以及苏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故事。冯铿的这些力作及“左联”其他青年革命作家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鲁迅称之为“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参考资料:
1.卫公:《冯铿传略》
2.苏醒:《冯铿烈士传略》
3.许美勋:《记冯铿烈士》
4.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
5.冯铿:《1930年10月14日给柔石的信》
6.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
●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立佳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