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华灯初上,化州市那务镇“土特产”夜市准时开张。300多米长的“网红街”,水果、小吃、烧烤等大大小小的摊位整齐有序摆开。化橘红、黄金百香果、田心番石榴、六村番薯、天子地蜜柚等“土特产”应有尽有,前来赶集的群众络绎不绝。在这里,除了可以品尝到炸串儿、钵仔糕、手打柠檬茶等各种美食外,还可以观看文艺表演。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其乐融融。
那务镇“网红街”人头涌涌。
那务夜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大代表的推动。
化州市那务镇人大代表、那务村党支部书记郭飞鸿不管是在村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还是在敲门夜访选民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诉求:农户想就近做点小生意,但缺场所;为照顾年迈父母而返乡的年轻人,愁无谋生门路……
郭飞鸿听在耳里,急在心里。“我们可以参照外地的做法,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礼村新那岭线路口的废弃路段升级改造,把路变成‘街’,发展‘农民夜市’。一来可以买卖‘土特产’,二来可以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郭飞鸿的建议得到随行代表的一致认同。
说干就干。郭飞鸿继续组织人大代表进村入户走访群众,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建议,然后整理、汇总,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建议,向镇人大主席团报告,由镇人大主席团向镇党委汇报。
那务镇党委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化州市人大代表、那务镇党委书记陈志明参加镇人大主席团组织的由那务镇各级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礼村新那岭线路口的废弃路段现场及周边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该路段是那务圩边和附近几个村委会乃至邻近镇村民出镇圩办事购物的必经之处,地理位置优越,且附近村庄规模较大、人口集聚较多,人员流动大。同时,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消费结构也趋多样性。经充分论证,认为该路段升级改造成“农民夜市”,发展“夜市经济”条件已经具备、切实可行,建议转政府部门办理。
那务镇各级人大代表在“网红街”调研“土特产”销售情况。
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政府部门及各级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那务镇礼村新那岭线路口的废弃路段升级改造成长328米,宽11米的农民“夜市街”,“街”内分设“土特产”区、小食区、露营区、儿童游乐区等四个区域,共设摊位40多个。
今年9月下旬,“网红街”作为化州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会场隆重亮相,那务镇31个村(居)的“土特产”展区人头涌涌、热闹非凡。现场设置了镇特色农产品优惠展销、乡村振兴夜经济成果展示展览、乡村美食品鉴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合江、播扬、中垌等周边镇广大群众前来参加。
如今,“网红街”“乡土味”浓、“烟火气”足,已成为那务镇土特产乡村振兴夜经济示范点。其中,六村番薯、天子地蜜柚、“恐龙蛋”无核荔枝、长岭葡萄、东门黄金百香果、南子地沃柑、田心番石榴等品牌逐渐打响,出圈出彩,非常畅销。
“没想到我家的番薯这样受欢迎,明年要继续多种些。”“我白天在家照顾孩子,晚上出来摆摊,收入比出外打工还多。”“小孩完成作业后,我带他出来散散心、看文艺表演,他不再吵着要手机玩游戏了。”……“土特产”夜市开张以来,群众好评不断。
“搭建‘土特产’销售平台,既能增加就业岗位,助力村民增收,又能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丰富业余生活,实现了乡村夜市与乡村产业同频共振。”那务镇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李亚杰说,要继续带领、引导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主战场,建功新时代。
陈志明表示,将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利用好本地资源优势,打造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全力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推动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百千万工程”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曾楷瑞 陈宇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