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以“数”为笔,绘出“智慧之城”

南方+ 记者

打开手机,通过全景VR可以一镜解锁湛江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两地评标专家线上“同框”,“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已成常态;走进宝钢湛江钢铁5G智慧工厂,仅需轻点鼠标,车间里挖掘机的机械臂便会自动开启;在广东湛江农垦广前公司的生产基地,数字农业通过地埋信息系统精准定位,网格化管理,实现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

宝钢湛江钢铁建成国内首例独立5G工业专网。 戚照 摄

这些曾经在科幻片中出现的“未来城市”场景,如今已在湛江成为现实。2021年,湛江提出要把深化大数据应用作为后发崛起的驱动力,推动湛江实现“换道超车”。湛江扬鞭奋蹄,全面升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当前,湛江正不断解锁数字应用新场景,探索新型智慧城市治理新模式,数字化步伐愈发坚定。

指尖办事

让群众不跑腿

“过去只能到镇里办理养老资格认证,现在有了自助机就可以组织老人来村委会进行认证了,既方便又省心。”在遂溪县北坡镇下黎村委会,一台小小的“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竖立在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帮助村民操作机器办理业务。

近年来,湛江大力推动“粤智助”自助机在全市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目前,湛江10个县(市、区)已投放安装1753台“粤智助”,可办理公安、不动产、人社、水务、公交等部门共206项事项,进一步打通了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民正在使用“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陈思亮 摄

市民正在使用“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陈思亮 摄

当前,湛江不断完善全市“一片云”“一张网”架构,提升政务云、政务网络精细化管理能力,健全公共支撑平台,持续加强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同时,湛江持续加快“数字机关”建设,积极推动政务应用和业务应用创新,赋能政府履职更加协同高效,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

“数字人民币缴税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湛江市金庄园餐饮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潘女士成功开通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并在麻章区税务局办税大厅通过三方协议成功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税款40025.96元,全程用时不到十分钟,充分享受到“数字红利”。

2022年12月底,湛江正式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湛江市税务局与人行湛江中支、建行湛江分行联合,共同推进,数币退税、缴税均得以实现,创新开创了湛江地区“数币+税收”服务模式,持续提升税收服务数字化水平,让便民办税的“数字化”春风吹入千企万户。

无独有偶,今年8月雷州市客路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成功开出全省首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A证)电子证照,收购肉鸭的商贩黄腾献赞赏道:“以前要开车到雷州市动物卫生检疫所去领证,一来一回差不多30公里。现在跨省调运也能使用电子检疫证明,对我们来说不仅节省时间,还能省下油费。”

据了解,湛江市动物卫生检疫所创新推进全市动物检疫监督一体化的“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动物产地检疫环节全流程网上办理。今年7月,湛江率先在全省实现动物产地检疫环节无纸化出证,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不跑腿”。

科技“碰撞”

勾画现代化生活蓝图

扫码进入遂溪全域旅游智慧地图,美轮美奂的页面上,孔子文化城、螺岗小镇、草潭角头沙、江洪仙裙岛等景点瞬间呈现在眼前。仅需轻点其中一个景点,内置普通话语音讲解、路线导航等功能便能开启,更贴心分类标出“美食”“住宿”“卫生间”“停车场”等功能,满足游客“无导游也能打卡”的需求。

遂溪全域旅游智慧地图。

黄金海岸、热带绿都、天南古邑、魅力港城……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禀赋,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民俗艺术、优美的滨海风光等,吸引着各地游客。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湛江以数字化为抓手,大力推进文旅融合。VR掌上博物馆、湛江美食地图、遂溪全域旅游智慧地图等一系列数字产品,为湛江文旅插上“智慧翅膀”,有效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服务的需要。

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利用互联网技术,乡村的孩子不出校门就能听城区优质学校老师上课,城乡孩子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城乡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类似的场景在湛江正逐渐成为常态。

“同学们看,这是徐闻港,自从徐闻港运营以来,湛江到海南仅需一个多小时……”不久前,一场场趣味性十足的课堂在湛江市爱周高级中学开展,课堂通过湛江市城乡一体化课堂平台同步分享至全市各大中小学,所有人可通过扫描直播二维码观看。据统计,活动当天直播观看人数达1.5万人次。

不仅在教育领域,通过数字化应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智慧医院,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湛江医疗行业的共识。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市民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远程就诊,还可自主选择医生进行交流咨询,得到专业人士的用药指导和推荐。

该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互联网医院”覆盖线下门诊科室,每天都有相关专业医生线上出诊,为提高线上诊断的准确率,坐诊医生以副高以上职称为主,临床经验丰富,市民尽可放心问诊。

“一网统管”

基层治理更“智慧”

人工智能平台及视频前端建设加速,智慧环保一张图可视化专题上线,“智慧应急-综合管理”平台运行……霞山区人口集聚,人流密集,交通卡点多,如何破解城市治理难题?霞山交出答卷——建设智慧城市。

当前,湛江各县(市、区)智慧城市项目依托全省一体化数字政府基础底座,基于湛江市政务外网、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湛江节点等基础设施,支撑各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协同”和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目前,霞山已在各重要交通路口、农贸市场、学校、社区、农村等地点建设“5G云喇叭”139台,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全覆盖,助力应急指挥防控宣传无死角、信息传播全覆盖。视频覆盖方面,专线线路已建设完毕、前端视频点位现场施工完成基础施工,初步建立起自动化、智能化的预警防范机制。

坡头区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杨证民 摄

今年2月,坡头区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正式揭牌启用,依托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结合社会治理实际需求建立“民生诉求平台”。“平台基本囊括了民生诉求的方方面面,群众只需通过一个平台对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上报,即可实现社会治理‘一网通办’,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坡头区政数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目光转向麻章。如今,在麻章镇不少村子的主干道、路口和居住密集区域,智慧监控、云喇叭播报、充电桩等信息化设备为乡村安全安上一道“防火墙”,村干部通过电脑或者移动终端可以随时查看、远程管理进出车辆以及人员流动的情况。

此外,遂溪通过全力打造“互联网+安全监管”数字治理模式,将各行业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整合到全县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有效提高安全生产治理效能。其主动研发的“遂溪县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全程数字化管控,提升了安全生产风险监测水平。

“数实”结合

“智造”深入千行百业

在宝钢湛江钢铁1750冷轧生产现场,依托5G技术和数字化系统,操作人员只需点击移动设备上的按键,几分钟就能快速查看和控制现场设备,而过去这需要大半天时间。“智能制造创造的效益早已超过投入,助推劳动效率实现2565吨钢/人·年。”该公司副总经理韩仁义说。

当前,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湛江支持龙头企业打造行业应用标杆示范,通过大企业带领小企业一体转型,持续深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经济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大力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管控中心。受访者供图

“现在我们养猪都是通过24小时机器人来巡栏,喂料也采用电子设备全自动下料,同时,我们还装了高分贝的麦克风,猪如果咳嗽,我们也能第一时间查看。”在正大集团(遂溪)生猪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指着生猪养殖基地的监控展示道。

据介绍,区别于传统的养殖模式,正大养猪基地通过物联网实现智慧化养殖。整个猪场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氨气浓度都在物联网和智能化设备的支持下,变成一串串远端可看、可控、可管的数字。过去,养猪工作很辛苦,现在通过智慧化养殖,有效地把人力解放了出来。

眼下,湛江市打响全面推进数字经济攻坚战,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大园区为载体,夯实数字底座,强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产业要素的导入和集聚,推动湛江产业数字化转型,也推进数字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初具规模;建成湛江工业互联网(小家电)行业云平台;广州数据交易所(湛江)服务基地正式揭牌运营;“粤西数谷”湛江国家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动工……数字触角正延伸至湛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拓展着湛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边界,成为湛江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引擎。

【样本】

“海岸卫士”有了数“智”保镖

已是深秋,湛江的片片红树林依旧郁郁葱葱,点点白鹭低空盘旋,在这绿色锦毯上雀跃。在湛江,红树林保护海岸、守护耕地的作用已家喻户晓。自2021年起,湛江吹响打造“红树林之城”号角,加强红树林生态整体保护、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启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打造生态建设的新名片。

廉江高桥红树林。林广旋 摄

近年来,湛江通过积极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等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通过实施智慧化保护区建设工程,不断提升红树林保护区日常巡护、资源监管与科研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全过程跟踪监测。

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林广旋正操控摄像头扫视辖区红树林保护情况。“整片红树林都在监控范围内。这是AI鸟类监测摄像头,可以通过智慧鸟类监测,自动统计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林广旋说道,“这两年观察到的鸟类越来越多,可见红树林修复、保护卓有成效。”

林广旋自1993年起一直在高桥管理站工作。在他看来,这几年,对红树林的人为破坏越来越少,但外来生物入侵、病虫害等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新难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保护区充分运用起数字化技术,通过巡护船、巡护车、无人机等先进设备,搭配“护林通”APP监测、视频监控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构建起立体监测体系。

“一趟可以飞到两三公里远的地方。”管理站里林广旋正熟练地调试着无人机设备。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面积十分广阔,且有些海滩涂人无法走进,光靠人力巡查有不小的难度。作为智能化巡护管理的科技手段,无人机能实现难监管区域巡查全覆盖,使护林员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护林通”的上报功能向上一级管理员汇报。

如今,保护区的护林员采用远程监控+人工巡护的方式,以技防助力人防,不断强化红树林保护效能。随着红树林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美丽生态逐渐显现出来。据统计,10年间,保护区鸟类种类已从2002年的194种增加到2023年的312种。

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张令  摄

【动向】

智慧之风,吹扬耕海牧渔之帆

早上六点,天微微亮,流沙港码头静悄悄的。乘坐快艇从码头驶出约12海里,一座浅蓝色的巨型长方体浮现在眼前,那便是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

平台采用半潜式结构设计,四角锚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采用海上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搭载自动投饵、在线监测等智能设备,形成智能化养殖管理,可节省人工成本60%。网箱四周上方,以及海水中布置着数不尽的摄像头,全天候多角度监控着鱼群的动态。“这里的监测画面可以实时传送到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威农业集团董事长刘定说。

此时,在湛江湾实验室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上,值班人员将“海威2号”的实时监测画面调取了出来,朦胧的水体中只看见鱼群游动的身影;但经“一键增强”后,一条条轮廓清晰的金鲳鱼映入眼帘。增强后的图像能够清晰呈现鱼群的进食情况、生长情况乃至健康状况,可以帮助养殖者调整喂养计划。

经略海洋是时代赋予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湛江大力推动智慧渔业发展,广东省、湛江市两级政府推动筹建了湛江湾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积极探索与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建创新联合体,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传统养殖业的现代化升级,以数据为产业赋能。

眼下,湛江经纬实业有限公司正与湛江湾实验室合作,探索雷州湾集群式智慧渔业养殖工程建设。去年在实际生产中,该公司开始试用多功能饲料运输船和智慧渔业系统。该系统基于养殖专家智库,利用掌握的海洋环境、生长状况等养殖信息,可以自动生成确定各个网箱饲料投喂方向、投喂时机、投喂速率、投喂量等。

下一步,该公司董事长张春文计划推动建设金鲳鱼(生长)大数据库:“现在养殖时,总是要等到鱼死了,才发现出了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数据库,能够识别鱼健康以及不健康的体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直接监测识别金鲳鱼是否健康生长,提前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掌握市场走向。”

南方+记者 林日清

编辑 姚瑶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