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时光定格成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画卷——
侨宅内,游客穿行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榕树下,老人们聚一起纳凉聊家常;祠堂前,孩子们成群结队,追逐嬉戏……
“十八枞榕”流传着“十八兄弟”的故事。
“我们村是著名侨乡。”前美村党委书记陈练说,实施“百千万工程”后,村加快摸索“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新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为古村落保护活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把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
说起前美,人们就会想起陈慈黉故居。
陈慈黉故居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侨宅,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
前美村是著名的侨乡,有“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
离陈慈黉故居不远,还有一座建于1910年的精致小书斋,名为文园小筑。
文园小筑充满了浓浓的东南亚风格,开满鲜花的院子、古朴典雅的圆门、随处可见的南洋蓝,与传统潮汕文化搭配起来竟毫无违和感。
“坐,食茶。”书斋主人陈伯用一杯工夫茶,热情招呼。茶香气中,陈伯打开了话匣子。
“文园小筑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陈伯说,百年老宅文园小筑和陈慈黉故居颇有渊源,两处建筑建造年份相近,因而其建筑用料及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
村干部陈作松讲述陈慈黉故居里一砖一瓦的故事。
像这类独具潮汕华侨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前美村还拥有58座。
前美村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分步有序做好古建筑修缮和维护,做好“潮侨”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工作。
前美村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今年,陈慈黉的后人发起总投资约28亿元的“风起潮庐”项目,将结合文旅、教育、康养等产业,修缮改造提升陈慈黉故居,打造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
“如今返乡华侨们经常带着子孙后代们回村里游览,让‘侨三代’‘侨四代’感受古老的潮汕文化,对家乡有更深的印象。”陈练说,把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已然是村民的共识。
乡村振兴示范带火热出圈
如今,前美村注重农旅融合,将1300亩农田进行统一规划流转,形成现代化农业生态园示范园区,并与陈慈黉故居、永宁寨、文园小筑等特色古建筑,串联成“潮侨”特色旅游线路。
前美村还成功打造了和美花海生态园、颐禾园等“三产融合”发展典型,有效带动周边地摊集市、农家乐集聚,实现良性发展。
和美花海生态园是前美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典型。
“生态园开业以来,受到周边游客欢迎,月接待游客最高达到20万人次。”和美花海生态园总经理陈文君说,园区根据不同的时间点,种植相应的农产品,确保“四季有景,四时可玩。”
每逢周末,在和美花海生态园,大人在帐篷、草棚里围炉煮茶,小孩在草地上奔跑追逐、放风筝,草坪外围的“小火车”载着儿童,沿着铁轨缓缓驶过,留下一路欢声笑语。
今年来,隆都镇“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火“出圈”,接待游客超过75万人次。仅和美花海生态园项目落地运营以来,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吸纳村民就业80人。
让乡风乡韵乡愁“留得住”,前美村正续写乡村振兴新故事。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郑淼鑫
【出镜】肖俏
【摄像】郑淼鑫 吴宏彬
【剪辑】郑淼鑫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