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东莞记忆”公众号发布第一篇推文——
“东莞记忆”全新LOGO首次亮相。
柔和融洽、横姿有序的笔触下,
“东莞记忆”四字从陈伯陶《东莞县志》中脱胎
勾勒出城市新旧交融的更新故事。
方寸之间,
“东莞记忆”四字
拙朴天真,浑穆高古,
获网友“大师作品”超高评价。
“东莞记忆”,
唤醒了骑楼檐廊、烟火老城,
也唤醒了跨越时间的市民回忆。
评论区里,市民纷纷写起真情流露的“小作文”。
字里行间,闪着悠长岁月沉淀下来的光。
“地道”的老莞城人,
脑海里有一张莞城美食地图——
东方红影相铺门前的车仔粥、
对面的现磨火麻仁茶、
东莞果子厂山楂汁、桂圆汁、荔枝汁,
光看文字就让人狂咽口水。
有人心里的老莞城,
是一片充满童年回忆的土地,
大芳园民宅里的三角梅、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可园、
舅舅结婚的华侨大酒店、街心公园的醒狮巡游……
回忆里流淌着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
如同一部耐人回味的纪录片。
有人把这份回忆留给孩子:
花卉街 买花花草草跟鱼儿
北隅榕树头 杂货铺买零食
细村农贸 各式各样的买菜
一整条光明路 的传统美食;
还有人把这里称作儿时“购物的天堂”
“吃饭的圣地”,
期待老莞城重获新生、焕发新活力。
唯有乡愁,
唯有东莞记忆,
才能唤起和凝聚如此动人的文化认同。
前不久,东莞历史最悠久的现代新式小学——
莞城阮涌小学,刚刚过完120岁生日。
从五湖四海赶回母校的“阮涌校友”,
对母校及其周边的变化惊讶不已。
阮涌小学的全新校门修缮落成,
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如火如荼……
这是城市新旧交融的风向标。
曾经,这里是东莞最繁华的街道。
超千年历史、因商而兴的商贸街区,
是东莞发展的“城市原点”。
在此地活化改造,
也难怪东莞人会大惊小怪。
不少关注“东莞记忆”项目的网友表示:
不想老城默默无闻,
又不想老城太新潮、太网红,
因为这里也是东莞文脉之所在。
“东莞记忆”项目涵盖整个莞城老城片区,
可园、却金亭碑、容庚故居等国家、省级文保单位
中山路——大西路等历史文化街区,
是大湾区城市群中
古城肌理保存完整、边界清晰、体量适当的古城代表。
如何“修旧如旧,建新如故”,
全东莞都在盯着。
可以肯定的说,
尊重老城历史格局原生态,
在“东莞记忆”立项之初就已确定。
而“东莞记忆”的网红、文旅效应,
是老城悠长岁月沉淀的必然结果。
早在几年前,
老城骑楼社区文化就是网友和博主的打卡热点;
热剧《白夜追凶》也在旨亭街取景;
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来到此处创业追梦。
老城不是无人问。
“东莞记忆”项目,
在保留文化传承、历史格局、
社区关系、商业生态的基础上活化改造。
莞城阮涌小学的校门修缮、
“东莞记忆街坊议事厅x细细间咖啡”快闪店落成,
足以看出项目与社区、商户的充分交流、紧密联动。
目前,“东莞记忆”项目正按照计划有序展开:
中兴路市政管网已完工;
骑楼修缮工程脚手架搭设已完成,
开始进入最复杂的古建修复工作;
另一侧,莞城文化广场也已围蔽施工,
争取春节前完工。
南方+将持续跟进“东莞记忆”项目进展,敬请垂注!
市民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莞记忆”获取更多信息。
何为“东莞记忆”?
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
位于莞城历史资源最丰富、
历史价值最高的西城楼片区,
投资金额约13.3亿元,
建设内容与范围包括:
迎恩门及记忆墙工程、
莞城桥—振华路步行综合提升、
F型街区(中兴路、大西路、振华路、阮涌路)改造、
珊洲河滨水文化带活化、
和园文化展示区建设、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
F型街区周边节点立面整治
及综合提升以及整体市政综合改造等,
以“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
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
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街区典范”为总定位,
延续历史文脉,赋新城市记忆。
【撰文】李彤晖 马新杰
【图片】东莞记忆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