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这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两人因琴曲“高山流水”而成为知己。 这段故事令无数人动容,但他们当年所抚的古琴高雅神秘,鲜为人知。如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在当代中国日渐升温,亦在年轻人中正流行。11月7日晚,首届湾区古琴非遗文化艺术周开幕式暨纪念“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周年”音乐会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会堂隆重举行。
连续三晚三场古琴音乐会,打造非遗文化的听觉盛宴
以琴的古雅、诗词的唯美、音乐的深情,与琴友知音共享琴歌雅韵,梦回千古诗情。在现场,音乐会由笛箫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欣教授,古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芷菁共同主持,中央音乐学院硕士杨南潇演奏的古曲《碣石调·幽兰》、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会长陈碧勇演奏的《乌夜啼》、广东省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演奏的《南风畅》、古琴艺术家杨青演奏的《梅花三弄》、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王建欣演奏的《颐真》等经典曲目轮番上演。古琴之音,清幽悠扬,仿佛穿越时空,传唱千年古韵,将现场观众带回到古代的诗词画卷中,传递着中华文明新声。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湾区古琴非遗文化艺术周从11月7日持续至9日,期间在宝安西乡会堂。连续三晚举办纪念“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周年”音乐会。另外,在宝安区1990馆举办龙琴展—当代古琴作品展、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湾区古琴产业化发展研讨会。探索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宝安原创非遗品牌。
古琴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鹤鸣九皋,雁落平沙……从开幕式当晚的古琴曲目中,可以看到古代琴师不仅寄情于山水,更是追求与万事万物的共情与和谐。古琴能够在“悦己悦人”中修身养性,提升文化素养。“学习古琴让我学会了静和远,凡事只要静下心来,就会有更多的收获。”一位在现场聆听的全职妈妈贾玲女士学习古琴的初衷源于孩子,她希望通过自己学古琴的态度告诉孩子坚持的意义。她说:“我努力练琴,孩子坚持练习舞蹈,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如果说寻知音、修身养性是古琴传承中的小众培育,那么作为一门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面向当代大众扩大其受众面,也是古琴遗产保护工程中势在必行之举。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张琼在开幕式上表示,宝安区以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二十周年为契机,策划开展了本次活动,旨在搭建古琴艺术的展演展示平台,促进古琴艺术交流提升。近年来,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琴之界”团队整理《碣石調幽蘭》、《神奇秘譜》等传世琴谱 159 部,《流水》、《广陵散》等琴曲 4227 首,指法大全 15627 个,古琴资料 2727 条,曲意、歌词 2143 条,指法视频和琴百科 79 个的电子档案在网络发布。
“古琴自古以来,它不仅仅是的一件演奏用的器乐,它其实包含了人跟自然之间的一个纽带和沟通。所以,古往今来古琴讲究的是养性修身。”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会长陈碧勇先生介绍,古琴艺术始终保持着早期特征,展现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特别是汉族音乐的文化基因。1977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能冲出太阳系和银河系,进入外太空的人造卫星“太空探测号”。然而,在这个卫星上,被专门安放了一张能够不间断传送地球音乐的唱片,其中,有一首是代表中国的音乐,就是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经典曲目《流水》。
学习古琴是一种心态,它能让人沉稳、静下来,当代年轻人把学习古琴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学一门技能,这样真的很好!活动还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文化和旅游部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二级研究员刘祯,古琴艺术家、龙人古琴研究院执行院长杨青,古琴艺术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斫琴家、龙人古琴创始人谢建东、福建省古琴协会会长张俊波等艺术大咖莅临现场,通过多项研讨、座谈活动,共同梳理历史与当下的琴学文化脉络,进一步普及弘扬古琴文化。
据悉,本活动是宝安区宣传文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龙人古琴研究院、北京乐器学会、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海外联谊委员会指导,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办事处、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主办,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文化馆)、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公共服务办(文体)、深圳市宝安区古琴协会承办,中国龙人古琴文化村、致公党宝安总支协办。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二级巡视员陈绍华,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市民政局副局长杨浩勃,宝安区宣传、文化、教育、文联等相关部门领导,河源市、广州市增城区文广旅体局等市、区领导、嘉宾和现场观众1000余人出席了活动。
【撰文/摄影】南方+记者 何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