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创新国际化办学可破就业“悖论”?

南方周末
+订阅

2010年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结兵曾对海宁的皮革产业进行调研,企业纷纷反映,“吸引一个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企业设有研发中心的上海或是杭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锋亮在分析了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后发现,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还是项目数,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留住)国际化人才不仅仅是浙江省的短板,也是整个中国的短板。”陈丽君表示,从现有数据来看,中国的优势大学中有50%的人想要深造,其中70%选择出国,就回流比而言,中国只居于全球100位。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晓颖

责任编辑 | 吴筱羽

2023年1月29日,浙江海宁,某企业生产线上。(视觉中国/图)

2023年1月29日,浙江海宁,某企业生产线上。(视觉中国/图)

“明明企业很缺人,为什么高校毕业生还是找不到工作?”2023年10月30日,在浙江省海宁市举办的第三届“浙大东方论坛·海宁分论坛”(下称“论坛”)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提出一个关于就业的“悖论”。

在分析了领英中国(LinkedIn)上百万条全球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后,陈丽君发现,全球 QS排名前100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初次毕业后选择就业人数)接近80%。而在中国的头部高校,这一数字为接近50%。

陈丽君认为,出现“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链和教育链之间存在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产业链跟人才链脱节,造成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

对县域经济而言,高端人才和企业的连接问题或许更为显著。在论坛举行地海宁,当地提出的一个解决思路是引进教育资源。早在2013年,海宁市政府与浙江大学达成合作,引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双方的合作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校区为主体,联动海宁全域的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

如今,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招生已有七年。海宁市常务副市长王一鸣在论坛上提出,浙大与海宁的合作“渐入佳境”。“校地融合、科创融合、产业融合都越来越深,配套的人才就业服务也在跟上,”但他也承认,“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仍然比较困难。”

创新国际化办学

海宁是浙江省辖县级市,邻近省会杭州,距离上海仅一百多公里。这里曾被称为“皮革之都”。

“人才资源问题是县域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结兵在研讨会上介绍,2010年前,他曾对海宁的皮革产业进行调研,企业纷纷反映,“吸引一个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企业设有研发中心的上海或是杭州。

摆在海宁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汇聚人才,创新发展高新产业。

也正是在2010年左右,中国高校开启了一轮创新国际化办学的风潮。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纷纷获批创立。有意思的是,结合此前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半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办大学。

2013年,浙江大学与海宁市政府达成合作,该校国际联合学院落户海宁。

国际化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息息相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锋亮在分析了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后发现,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还是项目数,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教育对外开放的扩大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016年9月,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正式开学。同年年底,海宁决定建设一座以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为依托的科技新城,聚焦泛半导体、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个产业。

曾有学者提出,国际化办学是一把双刃剑,北京师范大学高教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曾以装修房子来比喻中国的教育国际化,他认为是在用最好的材料装饰自己的家,但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如何服务别人的房子,做房屋的设计师”。

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副院长屈利娟介绍道,“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的主要任务就是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投资机制,通过国际联合学院广泛建立和世界一流学术的链接,再就是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要在地方完成。”

2023年10月30日,浙江海宁,第三届“浙大东方论坛·海宁分论坛”圆桌会议,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受访者/图)

2023年10月30日,浙江海宁,第三届“浙大东方论坛·海宁分论坛”圆桌会议,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受访者/图)

如何留住毕业生

论坛现场,陈丽君向与会者抛出了那个关于就业的“悖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百万大军纷纷前去“考公”;另一方面,处在转型升级期的企业,却招不到紧缺急需的人才。

她认为,“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反映了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存在脱节,“企业太缺人了,之前参加杭州的一个人才座谈会,一家公司说,现在不缺设计师,缺的是高级技工,他们准备到南非去引进。高技能人才(招不到),应该说教育和产业链之间的脱节已经比较严重”。

除此之外,教育链和创新链之间也存在脱节,“我们国内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概只有6%,”陈丽君指出,“很多大学校园和产业园区之间是‘两张皮’。”

“在我国,各类创新要素之间的集聚还存在一定问题。”陈丽君提到,全球的科创中心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度融合,包括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有各类中介机构。

如何解决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简称“四链”)之间的融合问题?陈丽君指出,方法之一是围绕人才链来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例如浙大与海宁合作的模式便是一种。

在王一鸣看来,人才是教育链和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媒介。他介绍,海宁与浙大的校地合作已初具成效,“校地融合方面,我们组建了校地建设委员会、国际教育合作办公室,为人才设立了科创母基金,提供制度和设计上的保障;科创融合方面,杭州湾北翼科创枢纽正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初步成型;产业融合方面,与浙大共建了8个产教中心;人才的就业配套上,在校区周边,我们新建了国际学校和国际酒店”。

创新国际化办学能留住人才,破解就业悖论吗?据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公布的数据,学院前三届毕业生深造率达89.7%,境外深造率达66.2%。王一鸣提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仍然比较困难,“我们这么多深造的学生,什么时候能回来?如果能够回到中国来,那就是科技转化成功的结果,但目前看到的还不太多。”

与之相关的背景是,经历过2018年前后一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后,国际化办学回暖。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在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300余个,在校生规模已超70万人。从境内各省(区、市)规模分布来看,除西藏以外,其余30个省(区、市)均开设了不同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

“(留住)国际化人才不仅仅是浙江省的短板,也是整个中国的短板。”陈丽君表示,留学是全球人才流动最重要的途径,从现有数据来看,中国的优势大学中有50%的人想要深造,其中70%选择出国,就回流比而言,中国只居于全球100位。

王一鸣坦言,未来双方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进一步深化,他透露,“新一轮合作要投入100亿为人才提供要素保障,未来如何积极培养创新(人才),是对海宁市政府的能力和水平的考验。” 

校对:星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