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超快充、太空旅行火箭……大湾区因何孕育这些“黑科技”?

粤港澳大湾区
+订阅

01:38

电车超快充、太空旅行火箭……这些“黑科技”为何都来自大湾区?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近年来,通过推动建设大湾区科技和产业高地,打造更为完善的创新发展环境,粤港澳大湾区正不断汇聚高水平创新载体和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

“近年来,我们加快打造大湾区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大力推进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广东省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祝永辉说。完备的产业链让一家家新兴企业扎根大湾区,包容的创新环境吸引一批批“国之重器”落户大湾区,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乐土。

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助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走进坐落于广州南沙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车间,一枚运载火箭——“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完成装配,静待发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去年7月,由我们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一箭26星’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长项泽斌说。

他介绍,中科宇航于去年5月落户南沙,该产业化基地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主要用于开展运载火箭的生产、试验、总装及测试工作,年产可达30发运载火箭,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千亿级规模,打造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政策包容开放,对前沿科技支持力度大,此前,南沙推出的扶持航天产业发展措施‘探天九条’,从企业融资到技术研发,全方位为商业航天企业保驾护航,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项泽斌说。

不仅如此,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也是吸引中科宇航落户的重要原因。“广深高校较多,人才特别丰富,还有先进制造聚集在大湾区,有利于运载火箭上下游的快速发展。”谈到这里,项泽斌热情欢迎更多来自港澳的科技人才加入中科宇航:“期待与港澳同胞携手实现航天梦想。”

在中科宇航的展厅里,一个颇为“科幻”的太空旅游飞行器返回舱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围观体验,“2021年开始,我们启动太空旅游飞行器的研制,这里就是我们返回舱的一个模型,它直径3.35米,有4扇全景舷窗,单次飞行可搭乘7名乘客。”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质量部质量主管黎炜聪介绍,“预计2025年可以开启太空旅行,到时乘客可以在100公里的外太空透过返回舱舷窗看到我们美丽的地球”。

中科宇航正是大湾区璨若群星的科创企业的其中之一。近年来,国家先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平台,以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为“两点”、以广深港和广珠澳为“两廊”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推动大湾区科技高地建设。

将培育新增3—4个万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

“充电像加油一样快。”这是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印在其充电设备上的标语,电动汽车插入充电接口后,显示充电进度的屏幕上的数字快速跳转:78%、79%、80%……不到8分钟,电量就从0%增加到80%。

“这款我们自主研发的XFC极速充电动力电池,它的最大充电功率达480kW,获得了世界纪录认证机构颁发的‘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认证。”巨湾技研品牌公关部部长黄宏琬介绍。

10月30日,巨湾技研广州南沙总部基地建成投产,这是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该工厂除了进行电芯和PACK生产外,还配套有较大规模的研发与设计中心、试制与试验中心等,全面建成后总产能为8GWh/年,大概可以配套6万台车。

“南沙是大湾区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我们落户南沙后,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加速在大湾区聚集。”黄宏琬说。

随着广东大力推进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目前,广东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拥有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拥有独角兽企业达63家,占全国的1/5,总价值约2万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巩固提升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力争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数字创意等优势领域培育新增3—4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祝永辉说。

【采写】南方+记者 唐亚冰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周鑫宇

编辑 钟烜新 何雪峰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