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进乡惠农!华农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走进增城区

南方+ 记者

11月3日,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张建桃副教授携手植保学院江定心副教授率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前往广州市增城区三星村增城丝苗种植基地。针对当地目前水稻田存在的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等问题,两位教授提出采用“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生态防控方案,并开展了相关指导工作。

稻纵卷叶螟是种植基地增城丝苗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对水稻的生长、产量均产生了负面影响。该基地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方面,以常规喷雾施药方式为主,存在施药量大、雾滴粗、在靶标上的附着率低等问题,不仅导致药剂浪费、防治成本增加,还会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引发人、畜中毒。张建桃团队致力于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机械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以期推动农药的减量增效,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污染物的产生,实现水稻病虫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张建桃与江定心在现场指导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使用航空植保无人机,以不同飞行参数、不同农药剂量对试验田水稻进行喷施,并科普了传统农药和纳米农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情况。同时,张建桃团队还考察了试验地周边生态沟渠、生态拦截坝、人工湿地等生态治理工程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该工程是华南农业大学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增城丝苗种植基地建立的第一个“生态沟渠—生态拦截坝—人工湿地”生态治理示范点,旨在对水稻试验田退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和处理,减少农田排水对周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实现绿美乡村的目标。

此次“无人机进乡惠农,病虫害防控升级”乡村振兴工作创新性地集成了无人机农药喷施减量技术、生态沟渠—生态拦截坝—人工湿地组合生态治理技术,形成了“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生态防控模式,有望建成1个“十亩验证、百亩示范、千亩推广”的示范基地,带动广州其他区域积极进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继续为绿美广州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南方+记者 李鹏程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