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进入阳春市岗美镇,沿着234国道转至599县道,行驶八九公里后,再向北行驶近2公里,终于达到阳春岗美村镇轮源村委会古城村一个小村落。
这里住着几户人家,北面是矮矮的山包,东面有一排排树林,竹林和不知名树木交错混在一起,树林下一处圈起来,是农户养的十余只鹅,再东面有大片农田。
——有谁会想到,一千多年前,这里可能一片繁华。阳江曾考证这里当属莫阳县治或阳春郡治所在地,也有观点说是高凉郡城址。
然而,历经1000多年历史,城址在高凉大地究竟处于怎样地位,与冼夫人是否有关联,已无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
阳江,作为冼夫人及冯氏的重要活动区域,从高凉大地走出了冼夫人、冯盎等为代表的英雄人物,至今,阳江许多地方民间还流传着他们的英雄故事,老百姓还为他们修建庙宇、祠堂等,并以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纪念着他们。
阳江市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园。
冼冯联姻
从高凉走出两代岭南之主
南朝梁大同初,约公元535年,冼夫人嫁与高凉太守冯宝为妻。
自此,冼夫人开启了她的辉煌之旅,冯氏家族也迎来自南梁到唐初的最为兴盛时期,也正是在这一百多年历史上,他们推动高凉文化进入最为辉煌时期,成为维护岭南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
阳江市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园内冼夫人像。
在冯宝生前,冼夫人不只是一名贤内助、参谋,更是一名极富政治远见的将军。
《隋书》载,梁太清元年,公元548年,梁将领侯景叛乱,史称侯景之乱,高州刺史李迁仕反,夫妻二人共同参与平叛,冼夫人不仅帮助丈夫出谋划策,还亲自带兵大败李迁仕。后统领军队,与长城侯陈霸先,即后来的南朝陈开国之君会师于赣石,赣石在江西赣州市与吉安市万安县之间。这次会面,为归顺此后的陈朝做了铺垫。
冯宝去世后,冼夫人承担起岭南之主之责,当时岭南大乱,她安抚百越,数州都得到安定。
南朝陈太建元年,公元569年,大臣欧阳纥反。冼夫人征集部队抵御叛军,并率领百越酋长接应朝廷平叛将军章昭达,内外夹攻致使欧阳纥溃败。此后被朝廷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陈至德中,584年左右,其子冯仆去世,此后几年陈国灭亡,岭南无主,无所归附,数郡县一起拥戴冼夫人为“圣母”,保护境内百姓的安全,保障了岭南一带和平稳定。
后冼夫人主动归顺隋朝,并派遣孙子冯魂带领军队,迎接隋总管韦洸进入广州,因此冯魂被任仪同三司的官职,冼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
590年,番禺人王仲宣反隋,冼夫人遣其孙冯盎与隋军合力击败王仲宣,解了广州之围。此后,冼夫人亲自披甲衣,乘战马,带领弓弩骑兵,护卫持诏令的裴矩巡视安抚各州,岭南才得以安定。
当时苍梧(现属广西境内)首领、冈州(现江门新会)首领、梁化、滕州、罗州等首领前来参拜,冼夫人“还令统其部落”。而且“岭南之主”得到朝廷认可:
——册封为谯国夫人,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属官,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
连环画中冯盎将军像。
冯盎,也是从高凉大地走出的岭南之主。
《旧唐书》记载,隋开皇中,公元590年左右,冯盎为宋康令。宋康县治在阳西县,宋康原属高凉郡(南朝宋时被分出来单独设为宋康郡,589年隋灭南朝陈后改为宋康县)。没过多久,王仲宣反,冯盎受冼夫人委派带兵参与平叛,后升任高州刺史,十余年后又因功相继拜为汉阳太守、左武卫大将军。
隋亡后回岭南,招兵买马,统率部队5万人,很快平定岭南,自称“总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冯盎献出20余州归顺朝廷,被授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
实控百余年
阳江当为冼夫人及冯氏主要活动区域
两代岭南之主,阳江是他们重要活动区域。
自冼夫人与冯宝开始,至其曾孙四代,即南北朝梁至唐初100多年间,冯氏家主或主要人物最早任职均在阳江,甚至涉及岭南众多重要决策可能在此决定。
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梁时高凉郡治在阳江。冼夫人嫁与高凉太守冯宝后二十余年,至冯宝去世,史料中再无冯宝新身份记载,按此推论,冼夫人当随丈夫冯宝在阳江长期生活。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南梁时高凉郡位置。梁中期时在高凉郡设高州,治在今阳江市江城区,据《旧唐书》载,贞观二十三年即649年,治所移到了良德县,即今高州北部一带。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冼夫人儿子冯仆9岁时,去丹阳朝见天子被授为春州郡守,春州即阳春市,冯仆应在春州任上待了十余年,推算理由是,按《隋书》谯国夫人传载,陈朝大臣欧阳纥造反,想诱使冯仆一起干,时年约公元569年。冯仆派人回去征求冼夫人意见,冼夫人否决并派兵参与平叛,冯仆因功封信都侯,并被为石龙太守。
一些俚文化研究者据此推测,冯仆年幼被封春州郡守,冼夫人应在阳春帮着儿子曾主理政务和兵事很长时间。目前已无可考,但逻辑上讲得通。
冼夫人孙子冯盎可能在阳江长达10年。推测依据是,据《旧唐书》载,冯盎隋开皇中即590年左右为宋康令,后升任高州刺史,时宋康和高州治所分别在阳西和江城。至仁寿初即601年左右,“潮、成等五州獠叛”,冯盎带兵平定后,被委任为汉阳太守。
康熙《阳江县志》载冯盎墓在东山即今市区北山公园。
据说,冯盎死后葬在阳江。康熙二十七年《阳江县志》载“东山有越国公冯盎墓”。
东山即现在江城区北山,不过墓地70年前已毁,并与周边土地一道被改建为民宅,据当地文化研究者钟元照介绍,该墓在现在江城区北山公园东南面的花厅村。如今这里是阳江中心市区,高楼聚集,早已不见曾经的模样。
21世纪初,阳江市重新选址,将冯盎墓迁移到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处的双捷镇乐安村罗琴山脉月亮岭。同时修建了“阳江市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园”。在文化园内的墙上有冯盎墓旧址图片,两相比较重修墓更有气势。如今,文化园已成为阳江市3A级景区,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阳江市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园内有冯盎墓旧址照。
重修冯盎墓在文化园旁。
冯盎儿子冯智戴也是一位英雄人物,且当在阳春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新唐书》载隋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冯智戴为春州刺史,累迁左武卫将军,“冯智戴知名,勇而有谋,能抚众,得士死力,酋师皆乐属之。”
唐贞观二十三年,即649年,冯盎去世,次年,朝廷将冯盎控制的高州拆分为恩州和潘州。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仍将冯盎的多个儿子封为刺史,以安抚当地人心。足见冯氏在当地的影响力。
在古代,许多偏远少数民族居住区,中央政权无法完全控制,常采取的是羁縻统治方式,即依托当地势力维持统治。
高凉属于俚族人主要居住区,冯宝之前三代虽为当地郡守,但“他乡羁旅,号令不行”,在与俚人大族首领冼夫人联姻后,逐渐融入当地,才有“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至此后,冯氏四代家族主要人物均在阳江任职,世袭痕迹很明显,由此可以清晰判断:冯氏当为今阳江实际控制者,长达100多年,并代替朝廷统治,慑服百越之地。
精神长存
历史馈赠给阳江珍贵的文化遗产
斯人远去,精神长存,阳江许多地方民间流传着冼夫人及其家人的相关故事。其中,阳春市兵马校场地、高流古墟就是其中代表。
校场地位于阳春岗美高凉城遗址北20多公里处,今阳春市合水镇茶河村,民间传说,这里是冼夫人当年的屯兵练武之地。茶河村村民、已退休的茶河村委会原村党支部书记冼业路,听着冼夫人故事长大,在他记忆中,很小就被告知,校场地是冼夫人练兵地,谁都不能破坏,也不能修建房屋,只能作为村里公用场地,比如作为晒场。
阳春合水镇校场地现已建为体育公园。
如今,这里一部分仍然是空地,另一部分则被改为了体育公园,作为村民的文化活动、运动、健身场地。冼业路说,旁边村庄都姓冼,世代居住于此。不过也有说是明清时期迁移至此。
在校场地附近的高流古墟,有关于冼夫人民间传说,而且据说为了纪念冼夫人,这里每年还有一个特殊的节日,也是冼业路小时候很期盼的日子: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为墟期,每到这天,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到这里来赶墟,除本镇人外,周边乡镇,甚至市里边人涌过来,非常热闹。
集市上主要售卖竹木制品、农具、编织等。自古相传,凡是五月初四当天在高流墟买的竹木制品,只要在高流河中浸泡一下,永远不会被蛀虫,且经久耐用。更令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天在高流河洗浴的人,整年都不会生痱子,也不会长疥疮。
据说,高流古墟已有千多年,康熙《阳春县志》和民国《阳春县志》均有高流墟记载,不过,墟期与现在有出入,记每年以五月初四、七月十四日为墟期。
然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高流古墟原貌也荡然无存,现今已在原来遗址上修建了石刻。尽管如此,这个墟期在如今已发展成为当地重要文化交流盛会,据悉,近年活动期间人流达15万人次。
每年五月初四阳春高流墟文化活动非常热闹。
站在234国道的高流河桥上,可见高流河两岸虽仍为农村,但已是一片现代气息,两岸修建了数公里长栈道,向西北方向望去,下游五六百米处有迴龙寺,迴龙寺内修建有冼夫人纪念馆。据说迴龙寺有近500年历史,内设有冼夫人神像,不过多次损毁,最后一次被毁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于2002年重修。
关于校场地和高流墟的传说已无可考,甚至有观点认为传说更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不符合当时实际。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传说和纪念活动,却承载着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期盼和向往。而高流古墟,当为历史馈赠给阳春人民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被列为广东省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陈步上 梁志成
【图片】资料图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