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的地位,来源于它作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互动的桥头堡。自秦以来,广州就是中原王朝获取象牙等珍稀物资的外部贸易渠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贸易全球化兴起后,葡萄牙人从澳门进入中国寻求建立全球贸易链,广州又成为了西方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据点。
事实上,广州最早的定位并不是经济文化中心,而是军事防御中心和海上贸易中心,由于它处在东西向的“肇庆-广州-惠州”和南北向的“广州-澳门”两条轴线的交会点上,逐步演变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后来,澳门的角色被香港逐步取代,但广州依然处于“T字形”发展格局的核心,中心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直到从全球贸易时代进入到全球生产体系时代,这种格局就发生了变化:加入WTO后,全球生产体系是通过香港到深圳进行产业分工,再把珠三角通过产业分工纳入全球体系;香港和广州之间成为贸易关系,通过交易会下订单,把广州的生产纳入到全球市场体系。
过去,香港一头对接广州、一头对接深圳,成为区域新的中心,大量的经济活动、金融服务都被香港所占据,深圳又分掉了很大一部分的生产组织功能,这就导致广州中心地位和周边辐射能力的减弱。
进入到大湾区多中心时代,广州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首先,广州要抓住多边贸易分化的时代机遇,重视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过去,香港属于欧美贸易体系,连接着中国企业和全球市场,如今这种情况在新的多边贸易格局下有所改变。广州要把握好自己面向东南亚的天然地理优势,加强和以新加坡、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联动,把它作为中国和外部沟通的独特渠道,借此把南沙联通东南亚、走向世界的港口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广州要借助区域的力量来推动中心城市建设。大湾区现在已经形成了多个中心,不再是简单的“中心-边缘”关系,每个区域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了解各个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重新审视城市当前的产业需求、空间需求、人口增长的趋势等,明确发展的重点。比如,2000年的“南拓”战略,更大的意义是为了解决城市功能不够,将黄埔港功能外移,强化广州面向海洋的港口优势,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将城区向南拓展。
最后,广州要在创新时代发挥本地高校的创新能力。过去,中国许多城市只是作为全球生产体系下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慢慢进入创新时代,深圳借助香港的中介渠道,得以获取到全球的创新资源,实现了创新主导。
广州要抓住创新浪潮的机遇,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本地高校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高校科研成果外溢承接的需求,比如,在城中村旧改中预留一些土地,打造属于广州本地高校的“中关村”,龙头企业、大企业也可以作为中介,吸纳本地高校、研究机构创新人才,把高校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城市整体的创新能力。
(作者系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