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江门又有新动作。近期,“在首都遇见侨乡·广东江门主题月”活动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持续开放,“两展一影”受到广泛关注;江门首部华侨主题原创电影《故园飘梦》全国上映,引起观影热潮,海外五邑侨胞纷纷“打call”……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作为中国著名侨都,530多万江门籍海外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华侨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近年来,江门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开创性地实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江门“侨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髓内涵,全国首创研究“侨批中的党史”,举办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在首都遇见侨乡·广东江门主题月”等,并因推出十多部华侨题材的文艺作品,被专家、媒体评价为“江门戏剧现象”,进一步擦亮“中国侨都”城市品牌。
本期《南方日报·江门观察》来论版,邀请专家学者为江门“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脉问诊”,提炼过去工作的优势和基础,探讨接下来如何在守正创新的路上走深走实,持续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为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贡献文化力量,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 张春旺>>
江门侨乡在打造侨文化研究高地方面的持续努力,让全国看到这个侨乡城市推动侨文化研究的全国格局和当代意识,也让侨乡的文化名片和城市形象得以进一步塑造并营销出来。接下来,建议从三个方面继续加力提效,进一步提升侨文化名片含金量和影响力。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研究员 田丰>>
江门在华侨文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着深重的学术积淀。“侨”特色的五邑大学多年来在深入发掘陈白沙心学、梁启超文化等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和厚植华侨文化研究,在学科建设、学术队伍建设、学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因此,江门有必要、有优势建设成为全球华侨文化研究中心,在华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者工作室首席专家 李萍>>
广大华侨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在创造新生活的实践中赓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近年来,江门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华侨文化的重要窗口为目标,开创性地实施宣传思想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江门“侨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宋旭民>>
笔者认为,要破解瓶颈,让侨乡文化实现更大程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有了为数众多的既有较高专业水平又熟悉本土文化的艺术人才,才能创作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并催生出具有现象级效应的作品,进一步打响“天然”影棚和侨乡影视IP。
【主持人】张婧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