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记者从韶关丹霞山管委会获悉,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项目调研团队在丹霞山发现蜘蛛新物种——“丹霞大斑蛛”。据悉,这是继“丹霞呵叻蛛”之后在丹霞山再次发现的蜘蛛新种。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项目由韶关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副教授贺爱兰带领的调研团队常年在丹霞山开展野外调查,收集了大量蜘蛛野外标本,通过查阅文献和比较研究,最终确认该物种为丹霞山新增的蛛形动物特有种,命名为“丹霞大斑蛛”。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蛛形学报》2023年11月期刊上。
丹霞大斑蛛Grandilithus danxia sp.nov.
据介绍,丹霞山已调查蜘蛛34科122属155种,还有大量生境待调查、大批野外采集标本待鉴定,预计还将有令人期待的新发现。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丹霞地貌区域生物分布和演化与花岗岩、喀斯特等地貌区域差异显著,存在独特的丹霞区系,保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特有物种,是全球丹霞地貌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典范。特殊的“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使得丹霞山从山顶到山谷发育了饱含热带成分的亚热带阔叶林、针叶林和沟谷雨林、崖壁植物和洞穴植物等数十个植被类型,为蜘蛛目物种生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对物种保育、驯化和应用有重大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
丹霞呵叻蛛Khorata danxia sp. nov.(发表于2021年10月)
调研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新增的丹霞大斑蛛(拉丁文名:Grandilithus danxia sp.nov.)属于蜘蛛目刺足蛛科大斑蛛属,该属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出没于落叶层和山道碎石下,夜间偶尔出现在树干或墙壁上。大斑蛛属是中国范围内刺足蛛科的第二大属,相较于我国刺足蛛科其他各属,大斑蛛属种类具有体型较大、步足较纤长、近平直的眼列等形态学特殊性状,与其他属的蜘蛛较好区别。“目前已经有一些种属的蜘蛛因具有特殊的蛛丝蛋白、蜘蛛毒素等被应用于生物医药、生物材料领域,是生命科学前沿学科,随着丹霞山蜘蛛多样性的研究深入持续开展,期待丹霞山蜘蛛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实现新突破。”贺爱兰说道。
贺爱兰(中)在指导丹霞山科普导师开展蜘蛛调研。
丹霞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发现了41个新物种,其中已有两种是在丹霞山新发现和命名的蜘蛛目动物。这些特有物种的存在,也进一步证明了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这些特有物种的发现,也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这些特有物种的生态习性、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它们的生命特征和演化规律,为保护和利用这些物种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丹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