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它深藏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历史的“活化石”。每个地名里,都埋着我们的根。人与人之间,有了根基,就有了交往的纽带。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而每个地名的由来,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读懂清远,先要从了解清远的地名开始。
按清远地名语源的差异,本文概略地归纳,以便举一反三,探寻市域各地地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清城东城街有个海边村
清远靠海吗?
海边村处于飞来峡下游、北江北岸,一带江面宽阔。旧时,清远人都称“江”为“海”,过北江,就叫“过海”,故而得名。当代人或认为,这叫法不准确。而在古代,清远面临的北江,有海潮至,确实是“海”啊!东汉潭子相《海峤志》记载:“二、八月中有潮上到此(中宿峡,又名清远峡),经宿返五羊,故名中宿。”清康熙《禺峡山志》亦有:“嘉靖十四年(1535)潮到,万历己卯(1579)潮水又达寺前”的记载。今北江清城段,上下游两条拦河坝已经渠化,沧海变桑田。
与水文有关的地名不少:清城区南门街水关口,原为下水道出口处,古代水关是城防的构成部分;佛冈县汤塘镇,驻地北有温泉,积水成塘,故名。“汤”,本意为热水,又特指温泉;还有清城区飞来峡镇的江口圩、阳山县的水口镇、英德市的连江口镇等。
清远市域有北江、连江、滃江、滨江、潖江多条河流,水源充沛,利于人居,水文通用地名有塘(华塘)、河(沙河)、溪(珠溪)、水(横水)、潭(船潭)、湖(陆湖)、江(田寮江)等村名。
连州城西有座双喜山
为何曾改名“反帝山”?
连州鹅公山上被烧毁后的女医局。
名“双喜山”,实为小山岗,本名“鹅公山”,山下有鹅公潭村。长话短说:1889年,美国长老会广州传教士本杰明·亨利始在连县(今连州)传教。1897年,长老会在鹅公山上建男医局、女医局及教士居所,首批常驻传教士有迈克尔医生(又称“麻义士”)及夫人等。1905年,此山发生一起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清末广东最严重的基督教教案”,当地人说是“火烧洋楼”,造成教会人员死亡,教堂、男医局、女医局和教士之居所被烧毁。“连州教案”惊动了美国政府和清朝政府,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雷优礼、道台温宗尧、两名美国海军军官以及传教士迈克尔医生等一行11人前往连州,调查教案发生的原因及教会的损失。经过一年多的交涉,清政府把知州沈麟书、游击雷镇谷、守备王昭麟革职;把“主凶”梁金等5人斩首,“助凶”孟比等2人处无期徒刑;偿付赔款四万六千一百二十九两六钱五分,恤款两万五千美元,还割鹅公山的两座山岗给美国教会使用,该案了结。得赔款又得土地,教会认为是双喜临门,故称鹅公山为“双喜山”。1949年连州解放之后,双喜山曾改名为“反帝山”,但连州人已习惯叫双喜山。
连州市西岸镇双桂村进士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北宋时,该村陈铨、陈铸兄弟同登进士第,誉为“双桂”,以此命村名。
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地名还有:清城先锋路,清朝政府曾在此设置驻军“先锋营”,因此而得路名;连州市燕喜山,因燕喜亭而得名。唐代贞元年间,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建亭,贞元十九年十月,监察御史韩愈已被贬阳山县令,为连州郡所属,韩愈来连州游览,至兴处写下《燕喜亭记》,并命亭名为“燕喜”;连州市西岸镇石兰寨的岳荣岭,岳家军讨伐曹成时曾在此扎营,故得岭名。
清城有上廓街和下廓街
何为上廓、下廓?
廓,本义通“郭”。城廓,古代指城墙,城是内城墙,廓是外城墙,汉代《盐铁论》有“匈奴无城廓之守”句。城廓是古代建于城市四周的防卫性建筑。
清远城廓始建于元代。旧志载,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清远县为海寇劫略,主簿白太平始筑土城以防拒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挥同知李膺为使城廓坚固,又将土城改筑作砖城。后经多次重修,明清时期的清远城廓,东城位于今曙光路,西城在城中路,南城靠上、下廓街,北城达环城一路。城廓分设南、北、东、西各城门。
清远城廓的南门,面临北江,以南门为界,上游段为上廓,下游段为下廓。清城上、下廓计有17个码头,既装卸航运货物,又提供城内生活用水。民国十九年(1930),因交通不便,城廓拆除。南城墙外,开辟成上廓街和下廓街。
与地形环境有关的地名还有:清城区飞来峡镇白鹤汛村,此地昔为竹林,前有水塘,白鹤众多,尤以汛期为甚,故称“白鹤汛”;清新区太和镇,因境内有太和古洞,故取名“太和”;连州市西岸镇冲口村,地处古驿道的要冲而得名。
清远市北部是山区,据统计的2312个村名中,有503个村名与山的地形有关。其中关于地形的村名众多,主要有山、冲、岭、坪、坑、洞、坳、岗等通用名称。
连山有个村
名始于唐代,为何叫“上草”?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个大村,村名“上草”,始于唐代,曾经是镇一级建制,后并入永和镇。为何以“草”取名呢?原来,此地产龙须草,且质地上乘,龙须草编成草席,曾为朝廷贡品,因此得名。
连山之名,也与物产相关:“因县南有黄连山,产黄连,故名连山”。与物产相关的地名,还有古英州,南汉乾和五年(947),置英州,因境内中部英山盛产英石而得州名;英德市石灰铺镇,属石灰岩丘陵地带,盛产石灰,故名;连南大麦山镇,因境内瑶民在山丘主种大麦(当地称八月下种的玉米为“大麦”),故而得名。
清城又称凤城
有多少与凤凰有关的地名?
清城区凤城广场《凤城的传说》浮雕(局部)。
凤城,与神话相关的地名,源于人与凤凰相救的传说。凤城与凤凰有关的地名不少:凤凰台,又称仪凤台,在清远城隍街原工人文化宫一带,原是一座山岗,宋代在此建官署。宋端拱元年(988),官署前梧桐树林有凤凰栖息,后长出三株硕大的灵芝,因而“知广州”李昌龄便在官署前建凤凰台,台上建有凤凰楼。坐落凤凰台的山岗命名为凤凰山,山前的街叫凤凰街,因凤凰在官署后方飞走,故官署后街叫起凤里。
阳山县“莲塘”
为何迁址后取名“太平”?
阳山县的太平镇,古为莲塘圩,明嘉靖元年(1522),因地壳下沉而迁址,为求平安吉祥,新址取名“太平”。旧时社会动荡,“太平盛世”是百姓的共同向往。连山永和镇古有和睦村,清道光十三年(1833),和睦村兴建永和圩,意为永久和睦,因而得名“永和”。
以吉祥字(词)构成的地名也不少:清城区横荷街大有村,坐落在岗顶上,原称“大坳岗”,村民盼望富有,改称为“大有岗”;连山加田镇(2003年12月并入小三江镇),石头多且露于地表,得名“石田”。后来,当地人觉得名不好,便取“美好田园”之意,改名“嘉田”,再谐音成“加田”;连州市保安傎卿罡村,旧村建在山岗上,风景优美,村民祈望后辈做官(古称卿),故称“卿岗”。后觉“岗”字土俗,遂改同音异字“罡”,四正为罡。
佛冈县龙山镇粮头铺村,旧名“龙头铺”,后改“粮头铺”,有一段趣闻:明洪武年间,朱氏族人由广州迁来,择地建村,见潖江河畔之山岭,绵延起伏,形如长龙,便在岭下立村,取名“龙头铺”。却不见人丁兴旺。某日,广州同宗族人前来探亲,谈及村名之事。广州族人认为:“我们朱姓之‘朱’字,与‘猪’谐音,而龙头埔之‘龙’字,与‘笼’谐音。装猪(朱)入笼,不是抬去卖,就是抬去宰。此村名不利于我朱氏家族发展!”村民觉得有道理,经反复讨论,众人认为,若猪吃精粮,定能肥又壮,就把村名“龙头埔”改为“粮头埔”。
佛冈县的二七、三八、四九
为何以数字为地名?
佛冈县石角镇的二七村、三八村,汤塘镇的四九村,都是以当地圩期为地名。2004年前,三八、四九曾为镇一级建制。
与圩市相关的地名,还有清城区洲心街。明代,此地是江心沙洲,后发展为集市,先后称七星市、芦塘市、洲心圩。
地貌形象化的地名也不少:连州巾峰山,因山峰独立突兀,像极古代男子头上的巾帻,故得山名;阳山县黎埠镇,处于两河汇合处,地形轮廓像犁头,原名犁埠,后取谐音改称黎埠;连南瑶族自治县涡水镇,据传,瑶民最先在此地聚居成村,见周边环山,形似锅,取流经村寨的河流为涡水,村随河名。
清远市域,以姓氏为村名有158个,占所有村名的6.83%。姓氏地名的产生,源于同姓宗族聚族而居,都祈望家族兴旺繁盛,从而产生以姓氏为标志的村庄,如马屋、李庄、黄村、潘家坊、梁家水等。
此外,还有复合式地名。1958年冬,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俗称“三连一阳”)合并,取名“连阳各族自治县”;连山吉田镇,民国时由上吉、沙田两乡合设,各取一字得名。
保护好清远的地名,挖掘其地名文化,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社会生活的延续性,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地方文化的情感与记忆,促进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融合。
参考文献:清远各地方志,王鑫、贾文毓《广东省清远市村名与地理环境因素》
图文:潘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