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举办“星火相传 寻迹漠南”活动。活动中,第六届农讲所学员王建功的女儿王宏专程从内蒙古呼和浩特赶来,深情讲述5件王建功使用过的物件背后的故事。
这是“小文物 大时代”第二季暨“所得·所见”项目的第三期活动,旨在增进公众对征集流程、收藏体系的了解,打造“征藏+传播”的全新模式,助力红色精神的传承。
老乡送的毛毯毛毡
见证大青山抗日的艰辛
王建功家人捐赠给农讲所纪念馆的王建功所用物品共20余件,其中被定级为文物的有3件,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王建功在大青山抗日游击区用过的羊皮褥子和羊毛毡子,以及他于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被关押期间难友送的毛毯。
虽然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羊毛毡子保存得依旧不错。王宏介绍,它们是父亲从农讲所回到内蒙古后,大青山抗日游击区的老乡送给他的。这种用羊毛做的毡子很结实,可以传好几代人用。羊皮褥子托着棕黑色调的布衬底,长85厘米,宽65厘米。
王宏讲述王建功的革命故事。
王宏说,褥子后来一点点地老化、破损,但父亲总也不让扔,“他说:它救过我的命!”大青山的冬天酷寒,王建功他们很多时候只能住在地窝子里。正是这朴实无华的羊毛褥羊毛毡帮助了他。2021年,王宏将父亲这两件珍贵的遗物,捐赠给了农讲所纪念馆。
难友送给王建功的毛毯则是在1997年由王建功的妻子任以慧捐赠给农讲所纪念馆的。王建功曾回忆当时的情形:“敌人不给我们生火炉子,屋里滴水成冰啊!我进来时穿着单衣,敌人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件又薄又小的棉衣,怎么扛得住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寒冷?”多亏难友送给他的这条军用毯子,以及另一位难友借给他的皮袄,他才得以熬过那个冬天。后来,他将皮袄还给了难友,但保留了毛毯。他说:“我准备将它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革命历史文物以教育我们的后代。”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我的第二个母亲”
王建功对于广州农讲所有着深厚、真挚的感情,他曾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我的第二个母亲,我的生母给了我生命,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则给了我政治上的新生,引领我走上革命的道路。”1996年9月,王建功在呼和浩特逝世。他去世之前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带到广州,撒入珠江。后来,家人实现了他的这个愿望。
王宏还特别提到了这次活动中展示的一件电子表。1979年10月,王建功携妻子、女儿回到广州农讲所。在农讲所旧址参观时,王建功兴奋异常,心情舒畅,回忆了当年在农讲所的学习生活情况。临别之际,农讲所的同志们将一块在当时还比较难得的电子表送给王建功作为礼物。在此之前,王建功戴的是一块机械表,而在得到这块电子表后便第一时间戴在手上,之前的机械表则搁置不用。王建功十分喜欢、珍爱这块农讲所赠送的电子表,逢人便炫耀这款表的来历。这块电子表期间更换过电池,陪伴了王建功不少年份。后来这块电子表损坏,王建功将它收藏起来,作为纪念。2021年,王宏将它捐给农讲所纪念馆。
王宏讲述王建功手表的故事。
“你们看看这上面有多少种颜色?十一种!”活动中还展示了王建功曾穿过的一双毛线袜。王宏介绍,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任以慧用各种毛线头拼起来织的。王建功穿着这双毛线袜子深入到农村牧区工作,穿了有二十多年。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凤梅教授说,这一次主题活动让师生们有机会近距离观摩革命文物,并有幸聆听其背后的故事,师生们受益匪浅。可以说,这也是一次场馆里的思政课,让学生们的学习从“课本里”延伸到“课堂外”。
王宏与活动参与者交流。
“定制版”藏品故事会
让文物“活”起来
今年是农讲所纪念馆建馆70周年。70年来,数代纪念馆人持之以恒、孜孜不辍投入征藏事业,积累了众多重要的藏品,使许多原本散落各处的革命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展示,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2021年,基于农讲所纪念馆“历史实景地”和“公共纪念馆”合二为一的鲜明特点,相当数量的馆藏文物的独一性、历史性,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小文物·大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项目,以创新的模式,让馆藏《农民问题丛刊》、周恩来亲笔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珍贵文物实现“破圈”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项目被写入广东省文旅厅发布的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
王宏与活动参与者交流。
“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进行了全面提升,聚焦藏品的入藏经历,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将藏品的探查、发现、入藏、研究、展示、传播全链条聚合成为一个整体,让红色文物珍藏的“幕后故事”与大众传播无缝连接,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现藏品。
馆方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根据藏品的不同特点继续创新活动形式,透物见人,让每一件饱含着捐赠者心意,凝聚着征藏人员心血的藏品,都变成最有价值的历史讲述者。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图片】由馆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