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塘捕鱼节、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村BA”、黄龙岩畲族板栗美食节……今年,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吸引央媒、省媒和本地多家媒体竞相报道,热点满满,赚足了人气与眼球。
今年以来,漳溪畲族乡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定位文旅名镇,着力构建“一核两轴四片区”发展格局,以农文旅发展为主轴,生态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发展为副轴,不断优农业、稳工业、兴文旅,推动三产融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01
以文塑旅 文旅IP魅力足
“成交!‘鱼王’拍得1.3万元!”今年大年初三,漳溪畲族乡中联村200多名青壮年下水准备就位,分立两旁,双手使劲,身往前倾,有节奏地拉索收网,塘面泛起阵阵涟漪,大大小小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当天,不少村民捕了几十斤鱼。
大年初三,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的“省级非遗”——汶水塘捕鱼节热闹场景。 黄赞福 摄
汶水塘捕鱼节热闹非凡,人们争相前去围观。在现场,主办方还进行了省级非遗项目推介、“乡村小集市”非遗+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以及畲族风情歌舞、醒狮等表演,并设置了围炉煮茶、乡村写生、乡创集市、抢文旅红包、短视频创作、非遗小食等活动环节,6000名游客在汶水塘过了个热热闹闹的大年,领略了省级非遗魅力,感受传统年味。
有了省级非遗汶水塘捕鱼节打头阵,今年,漳溪畲族乡的文化活动迅速跑入“新赛道”。精彩的腾空扣篮,精准的远投三分球……“传,快传!”“投,投篮!”“好球!”阵阵呐喊声和掌声不断。4月29日,漳溪畲族乡上演了一场“村BA”好戏。
漳溪畲族乡“村BA”引来央视新闻现场直播,火爆“出圈”,话题不断。赛事办在家门口,群众就是最大的明星。不需要门票,队员和裁判都是村民,中场休息时啦啦队表演的节目是民族歌舞……浓浓的乡土气息,是漳溪畲族乡“村BA”热度得以持续的秘诀。
如何办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除了乡土气息,传承畲乡文化亦是关键一招。另一省级非遗蓝大将军出巡节不仅是畲族群众纪念先祖、追忆历史、驱邪接福的隆重节日,更是乡村汇聚人气、弘扬新风、彰显文化的大好契机。节日当天,村民们纷纷赶回家乡,穿上“甲胄”、畲族服装巡游上蓝、下蓝两村,掀起“最炫民族风”热潮,弘扬畲族文化。
5月27日,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之蓝大将军出巡节在漳溪畲族乡下蓝村上演,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我们乡的历史底蕴深厚,乡党委、政府正想方设法宣传畲族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畲乡魅力。”漳溪畲族乡相关负责人说,该乡以打造全域旅游文化示范乡为目标,打造了4个旅游IP,将各类元素融入现代旅游。
据悉,漳溪畲族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东北部的日光村、井口村打造以玫瑰研学、农事体验、特色民宿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区;在西北部的嶂下村、鹊田村打造以田园观光、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为主的生态康养休闲区;在中部的群星村、井贝村、东华村打造以弘扬传承革命精神和农耕精神为主的红韵农耕发展区;在南部的中联村、上蓝村、下蓝村打造以文化体验、特色节庆、体育运动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02
完善设施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
走进漳溪畲族乡圩镇,只见路边的不少房子统一搭起了建筑架,工人们时而涂刷墙壁,时而绘画凤凰图案。
“目前,我们实行‘穿衣戴帽工程’,对150栋‘裸房’进行外墙装修改造,目前已完成90栋,持续推进特色村寨建设。”漳溪畲族乡相关负责人说,新建的民居将畲族元素符号与宜居房屋院落融为一体,尽显畲乡风情。
完善圩镇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的重中之重。据了解,为加快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漳溪畲族乡制定了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七个一”建设地点;加强路网边、水岸边、街巷边的洁化、绿化、美化,有效推进“三线”整治工作,目前已完成95%工程量,实现圩镇内电力线、电视线、通信线等三线下地2.5公里,完成圩镇道路路面提升工程;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推动乡综合服务中心规范运作、统一办公,有序推进中联村、井贝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等村级建设项目。
此外,漳溪畲族乡还推进群星村至井口村道路扩宽工程、汶水塘至群星村道路扩宽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村道基础设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村庄公共环境保洁制度,持续购买第三方服务统一收集及运输垃圾。积极推动上蓝村临时市场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严格落实27株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下蓝村特色民宿改造及运营。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乡村治理、安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为了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漳溪畲族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干部队伍,持续推进全乡11个村(居)法治阵地建设,完善7个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通过开展2次法治讲座,7场“送法进乡村”“普法进庭院”“普法到田间”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15场法治宣传,打通法治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禁毒、预防邪教、人民调解等社会维稳工作,多部门联合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服务管理工作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深入学校、社区、企业集中开展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册500多份,有力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和美乡村要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既要把畲乡特点和现代生活元素彰显出来,又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漳溪畲族乡相关负责人说,将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持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努力将畲乡打造成村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03
不懈努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座座大棚伫立在日光村田间,三五村民正在给大棚里的药用玫瑰除草、修剪,进行日常养护。目前,漳溪畲族乡日光村种植玫瑰430亩,丰产的玫瑰一亩可采摘1000斤,玫瑰花已经成为帮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的“富贵花”。
漳溪畲族乡玫瑰园产业种植基地
“日光玫瑰”经过产品加工,可以制成玫瑰花茶、玫瑰喷雾、玫瑰精油、玫瑰香皂、干花等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溢价。玫瑰花不仅成为漳溪畲族乡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更让日光村成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据了解,漳溪畲族乡制定了玫瑰产业发展5年行动实施方案,计划在5年内,把玫瑰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
为了做大做强农业体系,日光村今年还引进种植500亩多年生稻,多年生稻收割后不需要再犁耙田地、播种、育秧和栽秧,就像韭菜一样实现“一种多收”,可连续收割三至五年,每年收获两季,经初步测算,季亩产量可达1000斤,平均亩产略高于一年生水稻,总体上可节约50%的生产成本。
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日光村今年引种500亩多年生稻
玫瑰和多年生稻的种植,是漳溪畲族乡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缩影。目前,该乡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包括板栗(种植面积约2500亩)、油茶(种植面积约2700亩)、蓝莓(种植面积约1100亩)。其中,位于中联村的“一村一品”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计划种植蓝莓500亩,现已种植450亩。
东源县漳溪畲族乡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每年的板栗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李何山 摄
除了农业,漳溪畲族乡还具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石灰岩溶洞,整个溶洞游览线路全长800多米,洞深达68米,从上到下,洞连洞,厅连厅,以“深、幽、奇、险”著称。漳溪畲族乡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先后获得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称号。如何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活化现有天然景观亦是重要举措。为此,该旅游区打造天然石灰岩溶洞、畲族风情体验、高山5D玻璃悬索桥、丛林水上漂、板栗文化节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为了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广东绿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还充分利用下蓝村这一畲族特色村寨,串联贯穿全年的乌饭节、蓝大将军出巡节、菅叶粽制作大赛、乡村音乐节、畲族泼水节、玫瑰花宴、畲乡彩灯节等节目,围绕“畲”情、“畲”味、“畲”居、“畲”彩、“畲”品、“畲”艺等,策划系列活动,打造下蓝畲族风情街。
观山林葱葱,听鸟声啘啭,绿水青山环抱畲族风情,白墙凤凰透露吉祥气息。漳溪畲族乡凭着浓郁的畲族风韵吸引世人目光,实现了从穷苦山村到美丽畲乡的蜕变。该乡不但成为东源民族风情游的“网红地”,也逐渐打造形成了集农业种植观光区、旅游景区建设区、非遗民俗表演区等多个功能性区块于一体的现代畲乡,让畲乡人民获得更多幸福感、满足感。
记者手记
走好民族乡村振兴路 谱写畲乡共富曲
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成立于1999年7月,是我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广东省唯一的畲族乡。
漳溪畲族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中联村正月初三捕鱼节、上蓝村和下蓝村农历四月初九畲族节、中联村农历六月初六显烈公巡游节等一直被延续下来。蹴球、陀螺、高脚竞走等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类项目也逐渐走进中小学校园,青少年成为畲乡体育项目的竞技好手。
漳溪畲族乡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目、修建文化展览馆,加大畲语、畲歌、畲舞、畲族体育、畲族服饰等非遗资源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力度,用“新业态”为民族文化发展赋能,让畲乡群众足不出户鼓腰包。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相信漳溪畲族乡定能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做好特色融合、产业赋能文章,不断拓宽民族乡村“两山”转化通道,走好民族共富之路。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策划:张松新 ■执行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曾敏 李成东 杨坚 黄赞福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彭冰 周潜辉 ■摄影(除署名外):杨坚 ■稿件统筹:李成东 编辑:戴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