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变电流,荒滩变良田。
数十年前,这般情景就发生在江门新会崖门镇——古兜开山办电,大大缓解了当时工农业生产用电紧缺的状况;崖南围海造田,不仅实现向荒滩要粮食,更为银湖湾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地思忆,战歌再响。10月30日,新会区委书记林锡波在古兜大会战学习教育基地,以《再唱“古兜围垦”战歌 重燃艰苦奋斗激情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再谱新篇》为题,为党员干部讲授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林锡波指出,新会历史上取得很多辉煌业绩,根本原因在于“拼搏、创新、团结、奉献”精神深深植根于干部群众的血脉中。当前,新会正以“强区促镇富民兴村”为目标,以“头号工程”之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实施“五个一百”行动,全区上下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古兜办电、围垦造田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各项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走在前列,争当示范。
如今,崖门镇也将迎来新一轮“十年巨变”——围绕培育省级典型镇,以全域及20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按照“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要求,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全方位融入银洲湖西岸一体发展区,全面提升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崖门镇锚定“三大发展定位”全力培育省级典型镇。崖门镇供图
“古兜围垦”战歌
很多新会人都曾耳闻“古兜围垦”战歌,那是一段“战天斗地”的往事。
上世纪70年代前,银湖湾一带是潮浸滩涂,蛇行鼠走,古兜山则处处危峰陡峭,荒无人烟。荒凉滩涂,嶙峋古兜,重任在兹,谁与担当?
1969年,新会县委从各镇抽调干部群众到银湖湾,立志将沧海变良田;1970年,新会吹响开发古兜山的号角,誓要大搞水电工程。
忆往昔,新会人民用最简陋的工具完成最难以想象的任务,他们依靠锄头、扁担、铁锤、滑泥板等传统工具,“一挑一担”地向海要地;忆往昔,新会人民用坚韧不拔的品质面对艰苦卓绝的工程,他们搬石砖、扛水泥、住石洞、穿麻衣,走过峭壁,日行十万步。
30年围海造田,新会人民开垦出10万多亩土地;6年劈山办电,新会人民奇迹般完成了古兜水电工程建设。银洲湖畔的这段往事,由此成为一代代新会人的共同记忆。
这种战天斗地的开拓精神、劈山填海的拼搏精神,再被新会屡屡提起。林锡波强调,新会的党员干部要继续弘扬宝贵精神财富,充分燃起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斗志”,坚决拿出敢于斗争、顽强斗争的“血性”,坚决跑好这一代人的“接力棒”。
这是新会面对当前大机遇、大发展、大突破的精神召唤。
今年初,《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印发。作为江门的首善之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新会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大力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力争实现“强区促镇富民兴村”。
崖门镇是新会区唯一靠海的秀美城镇,集“山泉湖海林”于一体,资源禀赋优越,是该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场。乘着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抢抓培育省级典型镇的机遇,崖门镇及新会区有关部门坚持一盘棋思想,突出规划引领、改善圩镇环境、提升内生动力,正按照近中远期目标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会对“强区促镇富民兴村”目标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此形势下,以“古兜围垦”战歌凝聚干事创业的奋发精神,恰逢其时。
三大发展定位
近年来,崖门镇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从曾经的农业小镇,跃升为集全域富硒、产业平台、科教新城、滨海旅游于一体的魅力之城、乡镇标杆,成为新会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斗转星移,崖门镇的优势与日俱增。今年1至9月,规上工业增加值19.6亿元,财政收入2.3亿元,年内招商投资总额超80亿元,省、市、区9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65亿元,产业“家底”越发厚实。此外,村集体经济收入1685万元,同比增长18%。
紧握机遇,崖门镇的发展潜力巨大。
以打造江门通江达海、山海连城的产城融合省级示范为总目标,崖门镇坚决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聚焦区委“一园三中心”建设,构建“1+3”的“百千万工程”工作思路,以打造江门深度对接湾区的省级示范中心镇、省级美丽圩镇示范镇和省级生态文旅及全域旅游特色镇为“三大发展定位”,不断在全国千强镇中争先进位。
锚定上述目标,10月31日,崖门镇召开“五个一百”共建行动集中见面会。会议进一步明确百家企业兴百村、百间学校联百村、百个机关助百村、百名乡贤带百村、百万资金扶百村等“五个一百”方案的相关任务要求,推动产业、人才、文化、资金等资源下沉和集聚,发展壮大扶村助村工作力量,在奋战“百千万工程”上开启新赛道、引领新发展、开创新局面,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银洲湖畔,奋楫搏浪。围绕“三大发展定位”,崖门镇正坚持发扬“古兜大会战”党建品牌,激发干事创业的冲天斗志;坚持工业强镇,打造“园区再造”崖门样本,推动成为江门镇域经济新增长极;坚持长治美镇,打造“产城融合”崖门样本,将省级美丽圩镇示范红利普惠百姓;坚持旅游旺镇,打造“全域旅游”崖门样本,推动成为大湾区休闲旅游理想目的地;坚持法治护镇,打造“基层治理”崖门样本,推动成为幸福宜居、平安和谐新崖门。
用好改革“王牌”
扛起培育省级典型镇的大旗,崖门镇需用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王牌”。
在银洲湖西岸一体发展区的牵引下,崖门镇协同银洲湖东岸一体发展区的古井镇、沙堆镇,发挥毗邻珠海机场、高栏港口岸等交通节点以及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之一的优势,将重点打造江门沿江出海、深度对接大湾区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海工装备制造和滨海旅游中心镇。
这与崖门镇立足省级示范中心镇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的“三产业三平台”高度契合——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推动海工装备产业园、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深江产业合作区三大产业平台开发建设。
落实到具体行动,崖门将依托威立雅先进的海工基础设施和成熟的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牧场、船舶修造、海工装备等产业加速布局;启动环保产业园PCB园区、威立雅高科智谷大招商行动,创建省级PCB专业大镇;夯实环保新材料产业基础,推动美达新材料加快建设、粤电二期立项,支持环保产业园表面处理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做大做强。
立足省级美丽圩镇高质量提升,崖门镇则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聘请规划团队对全镇土地规划利用、产业布局、环境提升等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目前,崖门圩镇客厅、 “一主一副”街区等项目基本建成,银洲湖美丽河道全面提质。
以综合街区为核心,崖门镇累计引入超5亿元三产项目,创新打造首条乡镇示范步行街。下阶段,将推动崖门渔港副街区打造湾区“小厦门”,重点融入银湖湾滨海新区发展,进一步打造休闲体验型现代渔港街区。同时,深度融入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建设,支持三大高校办优办强,优化万名师生服务圈,推动人才倍增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创建省级生态文旅及全域旅游特色镇,崖门镇以“七村示范带动十村提升”,重点打造坑口格木侨情、仙洞文化古圩、南合文明示范、横水富硒产业带、京梅蔡李佛功夫侨村、印象崖海·浪漫渔港、古兜温泉康养七大示范,激发其他村居因地制宜,推动实现全镇17条行政村美丽蝶变。
举旗定向,纲举目张。在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下,崖门镇持续以“三大发展定位”攥指成拳凝聚合力,深度融入银洲湖西岸一体发展区,奋力培育省级典型镇,为新会区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实现“强区促镇富民兴村”先行探路。
【撰文】黄绍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